張秀燕「膠彩-心之方向/昂」2019國際藝術論壇及國際畫展@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19.11.08.台中報導】

 張秀燕老師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畫組,放棄了比利時布魯賽爾皇家藝術學院獎學金,而從事於中學美術教育約數十年。張秀燕老師日前接受墨海畫會黃文棟會長邀約,參加禾果咖啡人文空間的新加坡預展,展出膠彩新作”心的方向系列(一)昂。她以台灣常見朱槿,多姿花蕊,猶如指引自己前行的方向,另有作品”迎”,盼著迷航的人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陽光。

 墨海畫會黃文棟會長表示,張秀燕老師為專注於創作,提早自教職退休,將傳統筆墨揮創於更大器廣闊空間。張秀燕於2000年台中文化局彩墨首展,後續於國父紀年館、台中文化局多次個展,2011年取得東海大學膠彩碩士,更掄首全國大墩美展金牌、銀牌,及南瀛美展、台陽美展等獎項,並獲畫廊邀展於各藝術空間及各藝術博覽會,在歐美亞洲等海內外聯展數十回。

 華巍藝術新聞賴慕芬總監表示,張秀燕是少見的多元藝術家,除專擅的彩墨,更全心投入膠彩的創作。目前已是國際彩墨會員及執行委員,每年受邀於各國際展場,呈現彩墨作品外,更是悠遊融合墨彩,膠彩之間,仿若身長兩翼揮灑翱翔。

 張秀燕此次受新加坡邀展,特別選擇早期國父紀念館《彩墨”家雞”系列》”爭鳴”和”爭食”,她走出了傳統水墨,用色技巧發揮極緻,洋溢水墨寫意的神韻。加上選材別具慧眼,構圖獨出機杼,別出新裁,我們看見張秀燕老師在創作途上一路鞭策,求新、求變、求好的視野與企圖心。

禾果咖啡FBhttps://www.facebook.com/fruitcoffee2018/

台中市西屯區漢翔路256號(04)2708-1155

客委會2019秋糧好收成遊園趣11/9六堆採菜體驗、彩妝踩街@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美蘭/2019.11.09.屏東.內埔報導】

 客委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9秋糧好收成-六堆客家秋收祭」系列活動,11/9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進入第二週最有六堆特色與熱鬧的「歡樂採菜趣」、「庄頭藝文表演」、「六堆最鬧熱彩妝遊園趣」活動,聚集萬巒鄉立幼兒園等六堆12鄉區20隊特色團隊近1000人,及阿美族原住民朋友和一群來自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捷克、日本、史瓦帝尼等國的國際學生,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好客廣場起沿著迎賓步道至傘架聚落廣場踩街遊行,展現各鄉區特色、技藝、舞蹈、音樂表演與園區民眾齊樂同歡。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11/9一大早在田園區進行「歡樂採菜趣」活動,吸引近400人來當一日農夫採菜體驗,「自家摘菜最好食qid gaˊzagˋcoi zui hoˋsiid」(音譯:自己摘菜最好吃),採好的菜並以稻草繩來扎綁,讓民眾用最環保的方式將菜帶回家。

 六堆園區戶外空間辦理「創意寫生比賽」,許多喜愛繪畫的大人小孩將靚靚的客庄秋天景象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移墾耕讀」公共藝術作品一起繪入畫紙中,每幅作品皆很有特色。

 踩街活動於下午2點熱鬧展開,由振宗藝術團帶來創意龍鼓陣精彩演出,續由客家電音三太子與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吉祥物大獅兄家族人偶共同合跳臺客舞,最後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同仁與志工所組成的嘻客團創意秀等一連串開場演出,激勵了所有競賽團隊,更讓現場氣氛嗨到最高點,熱鬧開場後「六堆最鬧熱彩妝遊園趣」正式開始,起點各隊以振奮士氣的隊呼開始,再進行鬧熱遊園,中間還有即興表演活絡全園區,最後各隊來到傘架聚落廣場舞台進行1分鐘特色表演,遊園過程中民眾也非常熱情為所有隊伍歡呼加油,主辦單位還準備豐富的獎品讓參與票選最佳人氣獎的民眾一起同樂,一整天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充滿源源不絕的歡笑與活力。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何金樑主任表示,「六堆客家秋收祭」活動辦理已經第4年了,「彩妝遊園趣」今年是第2年辦理,六堆12鄉區代表隊伍更是一年比一年用心與精彩;今年除了客庄社區滿滿活力的大哥大姊組隊參加外,還有不同族群及國際友人也共襄盛舉。大會也將六堆在地客庄的農特產品作為獎項之一獎勵團隊。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為讓民眾近距離欣賞各隊精彩表演,今年設置3個表演區-起點的創意隊呼、中場的即興演出、終點站的樂舞表演,讓大家從遊園隊伍的展演中,認識六堆12鄉區的特色,如農特產、地景、人文風情等,更了解六堆地區有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也希望藉由這次的踩街活動行銷六堆地區,以及藉由客家12鄉區鄉親們共同參與踩街遊行創造共同的生活記憶,使園區與客庄相連結,也是一種生態博物館的推動模式。

■優勝隊伍名單如下:

第一名:美濃區南隆國中[活力瀰濃隊]

第二名:麟洛鄉麟蹄社區慶豐收隊

第三名:佳冬鄉佳冬靚靚阿婆隊

※最佳人氣獎:靚靚个萬巒幼兒園隊  

 2019秋糧好收成-六堆秋收祭系列活動,週週都驚奇,活動期間特別推出「你直播•我送禮」活動,民眾於秋收祭期間,用網路直播參與園區各項活動的動態畫面,並公開上傳,即可至服務台換取文創紀念品1份(大獅兄布偶1只),每日限量30名,客發中心誠摯邀請全國的民眾及外國的朋友闔家一起來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坐尞,一同感受六堆客家秋收祭的魅力與樂趣。更多詳細活動內容與報名可上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網站及活動粉絲專頁查詢。

秋糧好收成FBhttps://www.facebook.com/I.LOVE.LIUDUI.HAKKA/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https://thcdc.hakka.gov.tw/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https://thcdc.hakka.gov.tw/wSite/mp?mp=3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FBhttps://www.facebook.com/liuduihakka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信義路588號(08)723-0100

墨海畫會黃文棟領軍15藝術家2019國際藝術論壇及國際畫展@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19.11.06.台中報導】

 台灣藝術家即將在11/27赴新加坡,由墨海畫會黃文棟會長領軍,阮玲蕭志夫吳榮宗蕭美珠張若綺林育如兆慧沈芊安荀武李蕙瑾江宇李有福張秀燕紀肇聲等15位藝術家代表團参加「2019年國際藝術論壇及國際畫展」;

 日前於禾果咖啡舉辦臨行前預展精彩畫作展,許文融大師、前文化局林輝堂局長、亞洲研究院范安妮院長、華巍藝術新聞賴慕芬總監等貴賓到場與會,茶會中邀請甫從上海音樂院演奏結束的古琴大師鄭正華教授及在英國攻讀博士的高徒陳守信,分享古琴古笛藝術融合的感動。

 墨海畫會黃文棟會長致詞感謝藝術家支持一起邁向新加坡,開創另一個現代藝術家的國際平台,尤其感謝一路支持人文藝術的蔡繼元董事長提供禾果咖啡的生活空間。

 亞洲研究院范安妮院長特別引言古琴所鄭正華教授在手工古琴及其在笛蕭琴上如天籟般的造詣。

 華巍藝術新聞賴慕芬總監表示,「禾果咖啡」人文藝術空間展出油彩、水墨、膠彩,15位即將赴新加坡大師的各種媒材藝術品,結合國際藝術家鄭正華的手工古琴與其唯一音樂傳承陳守信的師徒聯手彈奏,讓整個會場如癡如醉如詩如畫,是生活藝術的極雅極緻。

 黃文棟會長現場收藏鄭正華教授演奏也是出自其親手極工製作的名琴《鶴鳴秋月》最令人感動,彷彿音樂與畫作融合,藝術無邊無涯的大器磅礡,而新加坡媒體們也已雙臂歡迎此次兩國的合作大展。

禾果咖啡FBhttps://www.facebook.com/fruitcoffee2018/

台中市西屯區漢翔路256號(04)2708-1155

萬榮鄉音樂專題講座、部落市集10/19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19.10.16.花蓮.萬榮報導】

 萬榮鄉公所10/19(六)10:00於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停車場辦理「部落市集」、14:00原住民文物館二樓辦理「『太』好聽了吧!讓太魯閣族傳統歌謠喚起文化的記憶系列活動」,透過首波系列活動,邀請他族從事部落在地產業及推動傳統歌謠文化工作者,分享其經驗並間接刺激萬榮鄉對於音樂文化有興趣者對於族群音樂的想像,藉此嘗試以當代的思維與傳統歌謠做結合,產出不同風貌的族語歌曲。

※「『太』好聽了吧!讓太魯閣族傳統歌謠喚起文化的記憶系列活動」

■10/19(六)14:00-18:00【專題講座】舒米恩

■10/26(六)14:00-18:00【音樂座談】小魯凱音樂傳唱隊-佬祖

■11/9(六)14:00-18:00【工作坊】謝皓成

 萬榮鄉古明光鄉長表示,隨著時代變遷,音樂及產業的變遷也記載了歷史的演進,每首歌曲及每項產業的背後反映的除了情感以外,更是乘載著時代的背景及樣貌。因此透過太魯閣族的傳統歌謠及市集喚起過去的文化記憶,瞭解其創作背後的社會景象,並且透過在地音樂風格與表現手法的轉變,從過去連結到當代,結合現今族人能尋回自己族群的認同感與使命感。

 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計劃於2020年共同辦理音樂文化為核心的展覽,透過音樂作為媒介,探究太魯閣族歷史的變遷及歌曲所反映生活樣貌,並且隨著時代變遷影響音樂樣貌的轉變。並藉由部落市集活動規劃,以在地特色小吃、農特產品、原民手工藝攤位及原住民歌舞表演的呈現,結合萬榮鄉年輕世代的產業,展現屬於萬榮地區的歷史,期盼透過展覽能與在地做連結,將此紀錄及文化延續傳承下去。

 古明光鄉長提及,10/19結合在地部落特色小吃、農特產品、原住民手工藝等14攤位辦理萬榮鄉部落市集,希冀藉由市集宣傳模式帶動週邊地方產業,並透過擺攤方式直接參與的機會,傳達並教育遊客以秉持著造訪原鄉、尊重文化、支持在地的態度認識萬榮鄉,體驗知性與感性的旅遊行程。

花蓮縣萬榮鄉公所http://www.wanrung.gov.tw/

花蓮縣萬榮鄉公所FBhttps://www.facebook.com/wanrung.gov/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鄰19號(03)875-1321

高師大生科系跨領域產學合作[高師精釀啤酒]10/15發表會@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19.10.15.高雄報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0/15由吳連賞校長主持「高師精釀啤酒」發表會,此產品源自生物科技系謝建元教授為提升現場學生學習成效,進而與業界產學合作,跨領域攜手推出的新產品。

 吳連賞校長表示,高師大向來注重教學品質,致力於縮短學用落差,生科系謝建元教授向教育部提出教學實踐計畫「利用專題導向學習(PBL)結合產學合作的發酵實作課程」,獲教育部支持執行該計畫。產品「酒標」係來自高師大藝術學院姚村雄教授作品,該畫作傳達的是熱情、青春洋溢的活力,與每年高師大綻開美不勝收的風鈴木相呼應。為此新產品行銷,成立「高師精釀創意行銷」創業團隊,進駐該校師生創業基地,期望未來能成立新創公司。這項產品結合生科系教師教學的用「心」和創「意」,使學生樂「意」參與,近四年來全校師生展現不斷創新研發產品的決心才能有優質產品出現。

 謝建元教授產品發表分享,在2年多前就規劃將啤酒納入「發酵學」課程中,同時思考有一款高師大高品質的產品,有好原料才能釀出好酒,因此挑中大樹龍目井的泉水,找到【勝者精釀啤酒】創辦人趙耕毅進行產學合作。趙耕毅8年前遠赴澳洲精釀啤酒廠鑽研專業技術,回台後在大樹成立酒廠。高師精釀啤酒除了優良水質外,也選擇比利時麥芽、德國和捷克的啤酒花,加上高師大研發的獨特酵母和發酵技術。此款啤酒採用模擬手工精釀的程序來釀造,這樣的條件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商品化過程中也一再討論如何降低成本,但在品質的堅持下,不稀釋原料濃度和減少製程,才能保有這種特殊風味,高師精釀已經通過SGS檢驗認證品質合格。

 吳連賞校長提及,經高師大校友品評,一致推崇有高師大的味道,即是有淡雅香氣、順口回甘、有層次有尾韻,更是熱情青春洋溢精釀好啤酒。猶如高師大校園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加上和諧友善的環境,讓畢業學生或退休教職員總是不捨與懷念。

※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禁止酒駕※

賽珍珠基金會10/9-10/20西門紅樓「珍心話在這裡」特展@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2019.10.09.台北報導】

 賽珍珠基金會服務經濟弱勢跨國婚姻家庭子女逾51年,深知孩子們成長過程遭逢的艱辛往往來自刻板印象與既有成見,為讓大眾所聽、所見的新住民子女不再侷限於過往的成見,與六個來自新住民家庭的孩子家共同策辦「珍心話在這裡-新二代有話」特展,10/9-10/20在台北西門紅樓展出。

 賽珍珠基金會尤英夫董事長表示,弱勢、貧窮往往是新住民子女常見的代名詞,但他們卻很少有機會站出來向社會大眾表達心聲-他們和大家想得不一樣,卻也都一樣。所以今年夏天,6位新住民子女共同發想要和大眾對談的議題,更到街頭訪問大眾對新二代的看法,最後將所有成果以互動式展品呈現,分享他們藏在刻板印象下的成長經歷以及自己怎麼看待「新二代」這個身分。

 10/9開展當天除了移民署臺北服務站蘇慧雯主任出席鼓勵新住民子女為自己發聲外,有四位就讀高中的新二代,同時也是策展人代表來現身說法;雅婷於開場演唱「Let it go」表述她突破大眾對新二代成見、展現自我的心路歷程:「從前上課講到新住民或越南時,全班都轉過頭來,很像一堆照相機在對著我,感覺不舒服,但我以自己的母親為榮,同時覺得能學母語很好,畢竟會東南亞語的人很少,東南亞國家又在發展中,我有這樣的語言優勢,將來會多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雅婷希望大家都能學會尊重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小學五年級才回到台灣就學的紹天,是現今所稱的「小海歸」(意指幼時在新住民爸爸/媽媽的母國成長,後來才返回臺灣就學的新住民子女),紹天表示,那時會設法訓練自己的口音,想讓自己跟大家一樣,但是欲蓋彌彰,反正就是變得怪怪的感覺,越改越怪。因為當時大家都是屁孩,互相就有了距離感,後來我不知道為什麼被貼上「流氓」、「外國人」的標籤,就變得有點自閉了。因為身分不同,容易使得別人對自己貼標籤,戴著有色眼鏡,然後就會差別待遇。但是靠個人的努力,這種隔閡是可以打破的。現在他就讀建國中學,而且積極參與策展,展品「摘下有色眼鏡」,就是他最具體的理念傳達。

 發想展品「我們有話說」的淳婷、郁庭分享,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想法或價值觀,但我們可以跟他提醒說這樣以偏概全是不對的。有些話請放在心裡不要說出來,我們都應該互相尊重。希望大家看見新住民子女的時候,能看見他們跟大家都一樣的地方,而展品「我們有話說」也是基於此理念設計而成,希望透過扭蛋形式,讓大眾感受其實彼此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遇到同樣的限制,更應該互相鼓勵、扶持,進而成長。

 尤英夫董事長提及,根據教育部107學年度統計,近 10 年國中小學生總數自 262萬人降為 178萬人,新住民子女學生數反自13 萬人成長至近17 萬人,顯見新住民子女對台灣國民素質、競爭力至關重要,但新住民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囿於既有的成見而變得自我貶抑,進而躊躇不前。「珍心話在這裡-新二代有話」特展,讓新二代有機會跟大家述說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困境,及他們如何突破,希望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優勢、特點。10人以上團體觀展,可電洽(02)2504-8088#35陳專員預約。

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http://www.psbf.org.tw

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FBhttps://www.facebook.com/psbf.taiwan

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232號4樓(02)2504-8088

膠彩大師劉耕谷紀念展9/14-10/27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19.09.14.台中報導】

 「積澱過後、面對當代–膠彩大師劉耕谷紀念展」9/14至10/27於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室A展出,這次展出的作品為劉耕谷各時期的代表作,共五十餘幅大型膠彩原創作品及三十餘幅系列作品。9/14舉行開幕式,眾賓雲集,出席的有台中市府文化局張大春局長、文化局施純福副局長、前總統府資政廖了以、成功大學歷史系蕭瓊瑞教授、文化大學美術系李錫佳教授、臺灣膠彩畫協會廖瑞芬理事長、台灣綠水畫會范素鑾理事長、東海大學美術系詹前裕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徐子涵助理教授、策展人賴慕芬、抽象畫藝評家紀向、日本形象畫會蔡孟玲會長、多位藝術家及劉耕谷夫人劉黃美惠,長女劉玲利與長子劉耀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LYGFscegM

 台中市府文化局張大春局長表示,劉耕谷之所以能跨越八十年代臺灣盛行的當代藝術思潮,主要是由於他巧妙的將歷史和人文的融和。在他的新膠彩形式裡,總是讓人不自主的遊灠於浪漫的東方情調,並且形色變幻莫測,其中隱含西方現代主義的融通,他的風格中西合璧,古典中有浪漫的書寫,引領戰後當代臺灣膠彩邁向新的里程碑。

 成功大學歷史系蕭瓊瑞教授表示,膠彩畫在繪畫史的發展已是非主流,但劉耕谷更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他脫離臺灣膠彩畫傳統講究熱帶色彩的自然多樣彩,他的風畫帶著深沉而具的人文性質,所以劉耕谷的畫在世界的膠彩界是具有相當的獨特性。

 劉耕谷的長女劉玲利表示,父親早年有長達20年的時間從事布花設計,因具備獨特的藝術美感天份,很快成為臺灣布花設計的翹楚。但他未放棄當一名藝術家的夢想,一生倡導創新膠彩、創作巨型膠彩為其特色。有生之年共完成二十餘幅七公尺以上的膠彩巨構,並以創造從東方土地、歷史與時代的角度思考聞名於世,加上以膠彩結合中國古典詩詞文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是戰後最具中西風格結合的膠彩畫家。他曾經說「藝術是一種天命,上天的交託,藝術家的一生應該為他的使命盡最大的力氣,負起歷史的使命,創造時代的特色,在作品中散發土地的情懷;作品是來獻給人生最大的安慰,所以,作品就是藝術家的化身,作品的精神就代表人所展現的價值。」父親選擇投身土地、關懷時代,決心以膠彩改革完成其一生志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TkpySuMbI

 港區藝術中心表示,劉耕谷(1940-2006)是臺灣戰後最具改革性與開創性的膠彩藝術家,早期作品是從臺灣的鄉土寫實出發,結合土地歷史的情懷,一生創造幾個極重要時期,如新人文主義、鄉土寫實、複合影像等現代主義,而其中最為人樂道的是1988年以歷史和人文為題材的世界最大膠彩壁畫《吾土笙歌》(12.6mx8.2m),其風格確立對臺灣人文土地的頌讚,對中國歷史和西方文化的結合,用東方色彩金箔卻表現出西方繪畫形式和氣魄,完美結合東西方人文情懷,該作品為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也可說是帶領臺灣膠彩走向新歷史高峰的代表力作。

港區藝術中心http://www.tcsac.gov.tw/

臺中市清水區忠貞路21號(04)2627-4568

高師大10/4雙語國際教育論壇 推雙語教育及培育國際化人才@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2019.10.04.高雄報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為配合政府發展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推動雙語教育及培育國際化人才,10/4與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於高師大文學院小型劇場,舉辦「2019雙語與國際教育」論壇,由高師大吳連賞校長與高雄市府教育局吳榕峯局長共同主持開幕儀式。會中邀請香港漢基國際學校李斌副校長、義大國際高級中學李志成校長、台北美國學校副校長Grace Cheng Dodge博士及台北美國學校小學部校長Tara Simeonidis女士等發表雙語及國際教育辦學經驗,介紹雙語課程規劃、教學實施情形,作為未來國際雙語師資培育和培訓計劃推動和執行之參考,共同為台灣未來推動雙語教學,挹注豐沛且創新的能量。

 吳連賞校長表示,在全球化浪潮下,雙語已經成為帶動國家社會成長的引擎,透過此雙語及國際教育之討論可開拓國際視野及引介創新之辦學型態。本次論壇聚焦於雙語教育及國際教育政策理念、雙語教育趨勢與實務分享,以全球人才之培育,由富有學術專業之學者專家、推行經驗豐富之各級學校,針對國際交流,全球人才培育、雙語教育扎根、雙語/英語課程融入等實務進行交流及互動分享。

 吳榕峯局長提及,英語力是接軌國際的關鍵,落實中英雙語教育勢在必行,也是我們的教育使命。教育局除致力於輔助所屬學校依學校發展特色及教學需求,提出適性、多元的雙語課程,也鼓勵學校藉由國際交流,建立臺灣新世代的全球連結,提升國際移動力。教育局會持續站在支援的角色,協助學校達成「立足高雄、放眼國際」的目標,並發展高雄成為具備國際素養、國際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的前瞻城市,此願景需要在地大學專業的扶持及所有人的支持,共同努力達標。

 10/4出席論壇人數近140名,分別來自高雄與台南地區中小學及大專教師。除安排專家發表專題外,高師大英語系主任李翠玉教授、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鍾鎮城教授各主持演講場次,同時邀請具多年雙語教學經驗的高師大英語系柯博登助理教授進行回應、經驗分享與相互交流,與會教師均覺得獲益良多。主辦單位期望透過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之經驗分享與對話,能深入了解雙語教育之趨勢與成效;以激發創新思維,回應雙語教育之衝擊與挑戰。

高餐大2019 FHM馬來西亞吉隆坡廚藝挑戰賽摘5金6銀10銅9佳作@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19.10.08.高雄報導】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飲管理系賴顧賢主任、五專餐飲廚藝科屠國城主任、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李柏宏老師等17位師生,9/24-9/27參加「2019 FHM馬來西亞吉隆坡廚藝挑戰賽」(世界廚師協會WACS–World Association of Chef’s Societies認可之國際競賽,亞洲重大廚藝賽事之一),共摘下5面金牌、6面銀牌、10面銅牌及9項佳作。校方10/8舉辦成果發表會,適逢國際觀光與餐飲管理教育卓越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Education, THE-ICE)評鑑,評鑑委員Dr. Andy Nazarechuk恭賀高餐大師生表現不同凡響,透過專業技能,拿到國際認證金牌。

 Andy Nazarechuk博士拿起一面金牌表示,THE-ICE聯盟評鑑就是要發掘出全球各地技職大學教育有優質且卓越成效的學校獲得認證後,有助於學生們職涯上獲得國際認證的推薦,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師生們的成就,不僅是台灣餐旅教育領頭羊,更是THE-ICE聯盟要發掘的國際技職教育的優質平台,相信透過THE-ICE評鑑,幫助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在世界餐旅技職教育大幅躍進。

 餐飲管理系賴顧賢主任表示,他與助理陳俐比帶領學生盧冠霖鄭羽棋許國富與應屆畢業生毛湘云角逐團隊競賽,經過8天激烈競爭後,榮獲亞洲年輕廚師老虎盃賽Tiger cup [最佳甜點獎]團體組金牌、銀牌;

賴顧賢毛湘云盧冠霖鄭羽棋許國富

 獲[最佳甜點獎;Tiger cup團體組]初賽銀牌、決賽金牌

杜昀蒨陳汶軒在同學賴嬰如葉芷穎協助下,

■杜昀蒨獲[現場烹調雞肉類]銀牌與[烹調海鮮類]銅牌。

■陳汶軒獲[現場烹調鴨肉類]銅牌。

 五專餐飲廚藝科屠國城主任提及,學生將所學的技藝,展現在國際廚藝競賽中,並經由國際競賽洗禮開拓視野,汲取他人優點。帶隊老師則透過訓練選手與時俱進,激盪新思維、新資訊與世界接軌,師生在廚藝上增長技能,宏觀國際視野。

五專餐飲廚藝科獲獎項目:

■李承璟[現場烹調雞肉類]銅牌。

■陳霆恩獲[現場烹調鴨肉類]佳作。

■黃健倫贏得[現場烹調鱈魚類]銅牌與[現場烹調鴨肉類]佳作。

■吳光曜一人包辦[現場烹調羊排類]銅牌、[現場烹調鮭魚類]銅牌與[現場烹調鱈魚類] 佳作。

 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10名研究生參與競賽,成績為4銅6佳作。

翁淳俞獲[冷展西式開胃菜]銅牌、[冷展西式主菜]佳作、[現場烹調牛肉類]佳作。

馬永曾獲[冷展西式開胃菜]銅牌、[金牛盃團體賽]銅牌。

葛謙均獲[現場烹調雞肉類]銅牌、[現場烹調鱈魚類]佳作。

徐嘉俊獲[冷展西式開胃菜]佳作、[冷展中式套餐]佳作、[現場烹調鮭魚類]佳作。

 高餐大林玥秀校長表示,學校師生自2015年開始參與馬來西亞吉隆坡FHM競賽,歷年共獲6面金牌、14面銀牌、17面銅牌、14項佳作,不斷累積高餐大品牌含金量,感謝校內各院系所師生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精進創新,積極爭取參加國內外各項競賽機會與學習,不僅展現學校追求卓越教學品質,奠定國內餐旅教育典範,更讓國際看見台灣餐旅教育堅強實力與餐旅人才的競爭力。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https://www.nkuht.edu.tw/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FBhttps://www.facebook.com/NKUHTNEW

高師大校友會[大樹圓夢計畫]策辦畫作義賣贈母校建設發展@RUN NEWS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19.10.06.高雄報導】

 今年適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52年)與前身女師(13年)合併後,創校65週年校慶。高師大校友會為迎接校慶到來,響應母校大樹圓夢計畫,結合母校各學院傑出校友、在校生,主辦「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友會2019大樹圓夢計畫」藝術品義賣活動,將每位涓滴之心匯為江河,回饋母校。

 10/6下午於高師大和平校區116藝術中心舉辦隆重開幕儀式,由吳連賞校長及高雄市校友會陳逸虹理事長共同主持。活動前由高師大傑出校友丁文祺校長率領Talent 樂團,精彩演奏三首名曲,其精湛演出博得滿堂彩。隨後移入藝術中心內進行各項儀式,包含校長及理事長致謝詞、貴賓致詞及頒送78位捐贈畫作藝術家感謝狀等。由於愛好藝術賓客眾多,藝術家用心逐一介紹畫作,歷時2個多小時圓滿完成開幕式。

 畫作義賣活動由孫偉哲常務理事(文創)擔任活動總召集人,姜春蓮監事(美術)、康美智(美術)、蔡瑋洲(國文)擔任副召集人,作品多為高師大畢業的藝術家們發願慷慨捐贈。作品範圍琳瑯滿目,包括書法、雕刻、粉彩、油畫…等。為讓每位藝術家之簡介、作品特色、風格…能充分表達,特別將作品集結成冊,贈送每位購買畫作者典藏。

 吳連賞校長感謝高雄市校友會及78位捐贈畫作的藝術家,他除了深深一鞠躬表達謝意之外,也針對義賣活動主題「杺藝薈萃」提出說明。所謂「杺藝」又意指「心意」,杺是古代一種黃樹心的樹木,現今又有欣欣向榮的寓意、綿延不絕之意,藝代表著藝術,誠如陳理事長所說,係以此次的藝術活動,來表達對母校的感恩心意。「薈萃」為許多優秀的人才或精美之物聚集意思。本次募集義賣藝品有78件,誠摯邀請熱愛藝術的朋友們,自即日起至10/12,歡迎蒞臨和平一路高師大116藝術中心賞畫購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