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拜耳創新獎 鼓勵年輕人展現創意

RunNews台北報導

台灣拜耳創新獎  鼓勵年輕人展現創意

圖說:第三屆台灣拜耳創新獎,因應疫情關係首採線上視訊方式,讓參與團隊透過科技傳遞創意。

全台視訊連線 第三屆台灣拜耳創新獎得獎名單揭曉

近期全球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疫情影響,為考量學生健康安全,第三屆台灣拜耳創新獎首度以數位線上視訊方式與十二地連線,讓參與團隊在遠端簡報。本屆共有近50件作品參賽,經過兩階段評選,選出四組優秀作品,各獲得新台幣5萬元獎金;同時所有入圍決選的參賽者可得到生醫創業孵化器 H.Spectrum的創業團隊諮詢,中興大學興創基地創業門診諮詢,協助創意實現,為人類健康及農業永續發展提解方。

 

鼓勵台灣年輕人創新 關注人類健康與農業永續四大挑戰

本屆命題關注人類健康與農業永續,共有四大挑戰:老人”藥”健康、候診不塞車、自我好照護及誰來上好菜,每一個挑戰分別有三組團隊入圍。老人”藥”健康組優勝是由台灣大學組成的「eMed」團隊獲得;候診不塞車組優勝由明志科大組成的「我們行不行 絕對沒問題」團隊獲得;自我好照護組是由高雄醫學大學「就是藥你寫日記」獲得;誰來上好菜組則是由台灣大學、彰化師範大學、中山大學以及高雄餐旅大學所組成的「ERA」獲得,同時所設計的「剩夜拾堂」並獲得網路最佳人氣獎。

 

前十二強入圍團隊展現創意 成員組成跨界多元

本屆入圍前十二強的團隊展現無限創意,參賽團隊組成也更加跨界多元。老人”藥”健康組的「eMed」團隊運用機械式瓶身紀錄用藥次數以及數位工具建置數位軟硬體系統,並以遊戲式用藥管理等設計,藉此減少患者忘記服藥,及獎勵準時服藥以增加其用藥意願。候診不塞車組則有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團隊為不方便、年老或行動困難的患者,設計”智能輪椅”,規劃最佳檢查順序及縮短等待時間。特別的是,這次入圍自我照護組的長庚大學團隊,是首次參與創新獎的外籍學生,作品為運用GENEActiv智能手錶,記錄日常生活中的身體活動(PA),可以連續監測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狀況並預測其入院率。同時開發醫療保健系統,以提供更好的患者護理和警報通知;並減少可預防的醫院再次住院,以節省醫療資源並削減醫療費用。誰來上好菜組的「ERA」團隊,作品為創立一個媒合剩食供需的平台「剩夜拾堂」,提供簡單的食品分類介面並結合Google map,媒合買賣家的快速交易平台,將減少的浪費轉化為經濟價值。 

 

激發年輕參賽者創意 用數位科技改變現在創造未來

受邀擔任本屆評審的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表示,透過數位化才能創造出更有效率、更精準及更安全的醫療環境與生產能力;例如利用智慧化紀錄工具,可以真實記錄患者治療成效,讓醫師能更精確評估病情,給予患者最佳的治療。期待透過年輕人一起參與,未來能將這些創意實現,為人類打造出全新的生活藍圖。

圖說:(由左至右)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丁詩同、台灣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藥材管理部副組長陳玉瑩、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Chief Representative &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German Trade office Taipei Axel Limberg、中研院植微所院士賀端華共同參與本屆創新獎評審

台灣拜耳總裁楊玉蘭表示,本次參賽作品非常精彩,也再次展現台灣校園團隊們在數位趨勢上的無限潛能。拜耳公司的宗旨是“科技優化生活”(Science For A Better Life),透過創新獎命題激發參賽者的創意,與我們一同省思這些重要命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也期待透過這樣的過程和校園學子們一起貢獻心力,進而達到拜耳公司追求的願景:“Health For All, Hunger For None”,全民健康,無處飢荒;消除飢餓協助大家擁有健康生活,同時也兼顧永續發展目標。

小港醫院、中山大學、高醫大、太平國小組抗霾策略聯盟5/29環境體驗空污教育課程發表@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05.29.高雄報導】

 小港醫院位居南高雄陸海空交通要衝及重工業區,空污議題不可漠視,5/29在小港醫院舉辦「環境體驗空污教育課程」發表會,小港醫院邀請合作夥伴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高雄市太平國小、高雄醫學大學,並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吳榕峯局長與鄭光峰議員的共同見證下,向大眾說明「空污課程納入學校校訂課程」、「VR、桌遊導入空氣品質教育」及「抗霾聯盟APP」,藉由翻轉教育三部曲引導學生創造思考、科技輔助學習的目的。

 小港醫院郭昭宏院長表示,空氣污染與健康的問題層出不窮,小港醫院致力於發展環境職業醫療特色,由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黃友利院長及其他專業人才共同組成空污防衛隊,融合學術與環境特色,建置空氣污染課程,並將數位化內容融入教學課程,利用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的闖關遊戲,為學生帶來樂趣和深度的學習世界。

 高雄醫學大學USR團隊針對小港區及其周邊環境特色,以高雄醫學大學作為人才培育基地,高雄市小港區為實踐場域,將鄰近所產生的環境污染與健康促進等衍伸問題,從空氣汙染、環境檢測、校園宣導、社區關懷、專業教育等面向作為計畫重點,在3年內逐步推動,未來可望讓小港地區成為高雄市工業區「居民與環境和平共處」、「學校與社會教育共學」、「健康與生活促進共好」的重點示範區。

 為讓學童的學習不再只是課本的背誦,小港醫院、中山大學與太平國小三方(醫療、學術、教育)組成抗霾策略聯盟,太平國小團隊編寫108年課綱校訂課程「環保綠生活」,擬定一套讓學童認識空污議題防治及保護自身健康的跨領域統整課程,連貫1~6年級的課程;中山大學研發的VR及桌遊等媒介,讓孩子的學習更加活潑及多元,能夠在生活情境中建構活用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並改善生活,逐步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高醫體系投入更大量的資源與心力,從小培養學童對於空氣污染與環境教育的課題,本次產學合作即希望將空污課程從國小推行至全高雄,成為全國污染防治與環境教育特色亮點相關領域的標竿。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http://www.kmhk.org.tw/

高雄市小港區山明路482號(07)803-6783

人工掛號(07)805-9152[開放至16:00]

語音掛號(07)807-0210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推友善海岸 積極清除屏東海堤漂流廢棄物@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美蘭/2020.05.29.屏東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為鼓勵人民親近海洋,積極努力推動向海致敬政策,加強辦理屏東海岸海堤設施維護清潔作業,以達「每吋土地都有人管,每吋土地都乾淨」之目標。

 第七河川局李宗恩局長責請同仁每周至少一次定期執行海堤區域巡視工作,若發現有人為垃圾或漂流木等情況,則拍攝照片並提供定位坐標,立即前往處理,以爭取清除時效。

 黃傭評副局長表示,5月中旬梅雨鋒面過後,屏東東港海岸陸續出現為數不少的布袋蓮及家庭垃圾,第七河川局立刻啟動清除工作,讓東港海岸回復往日風貌。而且109年1月起,第七河川局每月固定巡視屏東海岸,發現垃圾立即清除,截至5/28止,總共清除11.1噸垃圾。

 第七河川局呼籲,海岸垃圾清除過程中,發現大多是人為丟棄的家庭垃圾,為共同打造屏東美麗海岸線及乾淨環境,呼籲維護海岸環境人人有責,勿亂丟垃圾,為永續海岸發展盡一份心力。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http://www.wra07.gov.tw/

疫情雖緊張 ”視網膜病變”不能拖!

RunNews 吳玉川 台北報導

疫情雖緊張 ”視網膜病變”不能拖!

醫:延誤診療恐失明 定期檢查護眼力

圖說:士林大學眼科黃宇軒院長(左二)、高雄上明眼科潘志勤總院長(右二)與案例合影

因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長時間宅在家追劇、玩手遊等,由於過度使用3C,使得近期民眾近視、散光度數加重,而高度近視患者的視網膜病變、黃斑部退化情形更是大幅提升。

圖說:案例林先生分享眼疾治療心得

現年66歲的林先生,一年多前左眼突然出現飛蚊症症狀,但不以為意並未立即就醫,導致視網膜剝離,雖然透過視網膜剝離修補手術治療,但左眼的視力已部分受損。有了前次經驗的林先生,對於眼睛狀況不再馬虎,今年五月右眼又出現類似飛蚊症症狀時,他立即安排就醫,經過檢查,確診右眼視網膜已有破洞,且有局部視網膜剝離現像,因即時就醫,在門診接受周邊網膜雷射治療後視力已經穩定,讓林先生大呼,一次經驗終身教訓,讓他救回了自己另一隻眼,避免視力受損影響生活。

圖說:高雄上明眼科潘志勤總院長說明視網膜剝離的嚴重性

前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上明眼科總院長潘志勤醫師提到,視網膜剝離有獨特的台灣特色,一般對於視網膜剝離的認知,以高度近視、白內障病史以及男性為主,但近期研究及臨床顯示,視網膜剝離好發年齡有兩大高峰,分別是50~60歲及20~29歲的女性,這類患者不一定都有高度近視的病史,但發病前飛蚊症的症狀會突然增加。潘志勤說明,一旦飛蚊症症狀明顯增加,或是發生閃光以及周邊視野缺損等現象,即是視網膜剝離的警訊,一定要立即就醫。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將高度近視定義下修為近視500度,而因高度近視導致提早發生的眼疾,除急性的視網膜剝離、黃斑部裂孔等,慢性的乾眼症、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解離等都有可能因高度近視而提早發生,雖然這些眼疾問題目前已有對應治療方式,但如果延誤診療黃金期,也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圖說:案例詹先生分享眼疾治療心得

現年44歲的詹先生,近期因視力突然變差,幾乎僅能用左眼視物,配戴眼鏡後仍看不清楚。檢查後發現視力突然爆增至近視700度,經士林大學眼科院長黃宇軒醫師確診為早發性白內障,雙眼視網膜嚴重裂孔且有退化的問題。所幸詹先生即時就醫治療,免除失明的危機!黃宇軒說明,詹先生在10年前曾經由雷射矯正800度的高度近視,但近視雷射只是改變角膜的弧度,不代表眼球恢復到健康的狀態,高度近視的眼球脆弱且老化的快,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若有800度的近視,眼睛年齡就如同七、八十歲般,容易提早產生白內障、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常見的老年人好發眼疾,以詹先生為例,高度近視將眼軸拉長,使得眼球壁的各層組織變薄,引起了嚴重的視網膜裂孔且合併核心型早發性白內障,診療過程可謂相當複雜。幸好病患發現病情後即時就醫,先運用雷射修補視網膜避免裂孔持續擴大,再以飛秒白內障雷射置換人工水晶體矯正模糊視力及散光困擾,若再晚一步就醫,則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不可不慎。

圖說:士林大學眼科黃宇軒院長說明高度近視的危害

黃宇軒醫師進一步補充,除了高度近視外、三高、糖尿病或是有黃斑部病變家族遺傳疾病的族群,其微小血管容易產生病變造成視網膜出血、水腫或壞死,進而使視覺功能受損,需特別注意自身眼睛狀況,避免黃斑部病變,倘若一旦發生中心視力模糊、扭曲變形,宜盡早尋求診斷治療。

圖說:士林大學眼科黃宇軒院長(左)、高雄上明眼科潘志勤總院長(右)合影

台灣近視人口居高不下,對於下一個世代的眼睛健康,預防勝於治療已經不再是口號,預防近視及控制度數的增加,則是重中之重;而對於離不開3C產品,長時間曝露在藍光下的現代人,應養成良好用眼習慣,讓雙眼適度休息。平時也可補充葉黃素保護視網膜,減緩眼部病變發生,同時更要記得定期的視力檢查,尤其著重在眼底視網膜檢查項目,在眼疾問題惡化之前,及早發現並即時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保護靈魂之窗。

輕忽經血過多 櫃姐血崩昏倒險喪命!

RunNews 謝青谷 台北報導

輕忽經血過多 櫃姐血崩昏倒險喪命!

2020世界經期衛生日 拒當二等「宮」民

 

32歲的百貨公司櫃姐敏敏(化名)長期經血量多,不僅白天要使用35公分的夜用型衛生棉,甚至每半小時就得更換一次,而且每次月經來時,總伴隨著嚴重經痛,由於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經血過多、經痛導致她暈眩無力,不僅影響工作表現,最後還因為血崩,讓她站櫃時差點昏倒,同事發現護送她到急診,檢查後發現敏敏患有子宮肌腺症與肌瘤導致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正常女性的一半,最後藉由子宮鏡手術再搭配子宮內避孕器,終於讓她擺脫長期經血過多、經痛、全身無力與貧血的困擾。

  

圖說:韓健明醫師說明,長期經血過多容易造成嚴重貧血,除了消極等待,應當積極治療。

「經血過多」勿輕忽  嚴重血崩恐致命!

台灣子宮鏡醫學會理事長暨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婦產科韓健明醫師表示,依照女生換衛生棉的時間來看,2小時更換一次屬於平均值,如果短於2小時就要換或是白天就要使用夜用衛生棉,就已經是經血過多,除了影響生活品質,長期經血過多甚至會造成嚴重貧血,更可能危害生命。經血過多主要來自子宮內膜的問題,像是內膜長瘜肉、子宮肌腺症、肌瘤、或是內膜癌症等,如同子宮內有多處違章建築,此時可以利用子宮鏡,將這些違章建築拆除,再搭配子宮內避孕器,解決經血過多的問題。

圖說:韓健明醫師呼籲女性朋友們,經血過多、嚴重經痛等問題,除了消極等待更該積極接受治療。

子宮內避孕器  經血過多治療新選擇

韓健明醫師說,目前經血過多的治療還是以藥物為主,包括使用口服避孕藥或黃體素,但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頭痛、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目前治療的趨勢是使用子宮內避孕器,透過長期緩慢地釋放黃體素,直接作用在子宮內膜上,因此在全身血液中的濃度非常低,能大幅改善體重增加與頭痛等副作用。

 

韓健明醫師補充,根據他個人超過十年的臨床使用經驗,患者使用子宮內避孕器後,經血量會大幅減少,甚至無月經,並非更年期或經血滯留體內,而是透過藥物減少內膜生成,使血紅素恢復正常,明顯改善貧血及經痛等症狀。另外,子宮內避孕器不影響女性排卵功能,也不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倘若患者有生育計畫,只要在計畫懷孕前一到兩個月取出,就可以懷孕。 

 

量少不是病、量多要人命! 經血過多應積極治療

台灣子宮鏡醫學會為響應2020年5月28日的「世界經期衛生日」,拒當二等「宮」民,韓健明醫師呼籲女性朋友們,不要成為「等到病情嚴重到要拿子宮」以及「等到停經才解脫」的二等「宮」民,平時若有經血爆量、嚴重經痛等問題,除了消極的等待、自行服用止痛藥外,更應該積極接受治療,不要因為疾病影響自身情緒、工作以及美好的生活!

小港醫院「小港林園大聯盟」5處C級巷弄長照站5/25揭牌@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05.25.高雄報導】

 小港醫院長期深耕社區,為在地長輩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2020年獲得政府核准設置5處[C級巷弄長照站],5/25在醫院大廳舉辦揭牌典禮,高雄市府衛生局張秋文簡任技正、社會局黃淵源局長、小港區公所李元新區長、小港區衛生所蔡智仁所長、小港區及林園區里長、高醫體系醫院長官等人共同揭牌。

 小港醫院郭昭宏院長表示,小港醫院本次設置5處[C級巷弄長照站],地點分別位於小港區大林蒲、大坪頂、港興及青島里和林園區王公里,每周一至周五服務,項目包含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轉介及諮詢等等。郭昭宏院長率領院內團隊,除向各界貴賓致意感謝外,更感謝政府對小港醫院長期投入長照資源網絡的支持,將醫院結合社區,與在地里長攜手服務從小港區延伸至林園區,落實「醫社一家親」。

 高雄市府衛生局張秋文簡任技正表示,小港醫院推動優質長照服務,深入鄰里社區,建構ABC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透過醫院與各據點的里長們一起合作,並結合社區志工來服務長輩,藉以增強鄰里居民彼此之間的連結。感謝小港醫院及里長們,打造舒適空間,讓長者走出戶外,維持人際關係、持續社會參與,活出自信與尊嚴,希望小港醫院能持續落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服務,嘉惠更多長者。

 [C級巷弄長照站]除了讓長輩參與課程活動外,中午時段亦能留在據點享用營養美味餐點,港興里志工提及在[C級巷弄站]大家可以一起呷飯配話,各自帶拿手菜一同分享,日常又很自在的生活樣貌,是獨自在家沒有的溫暖。

 小港醫院期待C據點的設立能發揮長照ABC的網絡功能,以點線面的延升將在地老化及社區照護模式得以向下扎根,實踐在地照顧、在地安老的目標,就如禮運篇大同章所言「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http://www.kmhk.org.tw/

高雄市小港區山明路482號(07)803-6783

人工掛號(07)805-9152[開放至16:00]

語音掛號(07)807-0210

瑪家鄉公所培訓導覽解說人才 梁明輝鄉長推動觀光旅遊產業5/21第二期導覽解說員結業式@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美蘭/2020.05.21.屏東報導】
 瑪家鄉公所梁明輝鄉長為強化部落觀光旅遊產業與農特產品之營造,因應專5道路周邊觀光發展,因而需培育更多瑪家鄉族人導覽解說實作能力與技巧之課程,近日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觀光系合作,辦理「瑪家鄉109年在地導覽解說紮根化人才培訓班」,分別有「導覽解說專業知識及技術、實地戶外導覽訓練、實地部落資源盤點及實地部落踩線」等課程,培訓班推出後受到族人熱烈迴響,原本計畫報名人數需20人,但到開課前二天報名人數暴增到38人,顯示瑪家鄉族人對在地觀光產業專業的覺醒及需求;瑪家鄉「109年在地導覽解說紮根化人才培訓班」5/21舉行結業式,大仁科大郭代璜校長、大仁科大觀光系鍾招正副主任、長榮百合國小陳世聰校長、瑪家國中劉應德主任、瑪家代表會杜文來主席、屏東縣府原民處處長助理雷正輝、陸月嬌議員助理陸宥熹、各村村長、社區理事長到場觀禮。


 梁明輝鄉長表示,看到鄉民報名踴躍,學員認真學習的態度,讓他非常感動。瑪家鄉要發展觀光,條件良好,得天獨厚,再加上政府同意瑪家鄉申請的專五道路(自然生態旅遊最新路線,禮納里到舊瑪家部落,並延伸到舊筏灣、巴大源)及屏37線、屏185線觀光計畫,因此前景看好。目前需要加強的就是從事觀光業人才的不足,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


 瑪家鄉公所2020年訂定目標辦理下列人才培訓班:
1、導覽解說員培訓(目前已經開課)。
2、接駁車人員培訓(有職業證照者優先,沒有證照者安排參加職訓局駕訓班)接駁車人員還必須要參加導覽人員及急救人員培訓。
3、餐飲業人員培訓(有丙級證照之業者優先,沒有證照者安排參加職訓局培訓班)。
4、民宿業人員培訓(業者房屋合格者優先,沒有證照者給予指導改善)。
5、觀光網頁製作及套裝行程的安排(目前已開始製作)。
6、觀光果園導覽解說人員培訓班。
7、其他班別


 梁明輝鄉長提及,瑪家鄉觀光事業2020年至2021年的重點發展:
■瑪家專五道路啟用(軟硬體設施的加強)
■打通佳瑪道路成為台灣最佳自行車、機車旅遊專用道
■觀光導覽手冊或摺頁的編印
■各部落神話傳說故事撰寫成冊
■從事觀光工作人員培訓(導覽人員、接駁人員、餐飲、民宿、溯溪等)
■觀光網頁的製作及旅遊套裝行程的安排
■遊客接待中心的設立及禮納里停車場、舊瑪家接駁站、舊筏灣接駁站的營運
■登山步道及北葉翔鷹步道的建立
■笠頂山風景區與佳義四層瀑布的開發
■涼山牛角灣溪親水公園及觀光步道之串聯
■部落市集的啟動
■爭取設立[瑪家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
■各部落的亮點計畫
■各部落露營區的開發
■佳義喝水溪生態保育整治計畫及步道工程


 梁明輝鄉長期許學員們能回到原鄉部落,積極推展旅遊產業、生態觀光,讓原鄉各部落擁有高度多樣性的自然生態、人文藝術景觀、多元文化及豐富物產等優勢條件,以利提升瑪家鄉的觀光能見度及經濟繁榮,讓瑪家鄉成為台灣的觀光亮點勝地。


【瑪家鄉公所】https://www.pthg.gov.tw/townmjt/
「屏東縣瑪家鄉公所FB」https://www.facebook.com/majiatownship/

第七河川局因應豪雨等級雨量 5/21屏東地區防汛整裝保安全@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美蘭/2020.05.21.屏東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繼5/14黃蜂颱風視訊會議,5/21再次召開防汛整備視訊會議後,第七河川局針對屏東地區常淹水區進行抽水機預佈檢討,盤點轄區防汛整備情形,立即啟動3台移動式抽水機整裝待命完成,隨時可出發進行淹水地區抽水作業。受到滯留鋒面影響,高屏地區5/21天氣轉趨不穩定,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測,5/21下午開始,西南風會逐漸增強,降雨強度及範圍也逐漸增加,到5/22一整天,西南風轉變成西南氣流,高屏地區出現降雨機率增高,南部地區甚至會出現豪雨以上等級的降雨發生。

 第七河川局於屏東縣已完成林邊、佳冬、枋寮、南州及東港抽水機預佈完成,共115台,該局搶險開口契約有7件廠商,已完成整備,隨時可投入救災搶險;在建工程廠商也成立搶險隊21隊,以確保在建工程無防汛缺口且安全無虞。

 第七河川局李宗恩局長表示,目前七河局針對智慧型防災技術,每次颱風豪雨,根據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提供的3小時淹水模擬資料,第七河川局再將結合淹水感知器及定量降雨預報資料,進行高屏溪及東港溪流洪水模擬,並進行洪水預警資料研判,讓移動式抽水機組能夠靈活調度及預佈,亦隨時注意轄區積淹水資訊,減少淹水機率。未來三天降雨可能會集中在高屏地區,呼籲民眾遠離河川,避免接近河川,以確保安全。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http://www.wra07.gov.tw/

台北美食不斷送 即日起至6/15日21家平台美味直送 再抽10萬元大獎

(台北訊)危機就是「新」機,在臺北創商機,為推廣北市美食產業,因應疫情期間民眾大幅增加使用低接觸與無現金交易方式,以降低感染風險,安心防疫的同時也能盡情享用美食,北市府擴大整合21家便利支付、美食平台及外送平台運用多元服務,即日起至109年6月15日辦理「台北美食不斷送」活動,共計有超過10,000家次本市餐飲店家參與,活動期間計有6家平台提供本市餐飲店家簽約上架優惠專案,邀請本市美食店家加入轉型升級行列;以及有21家平台推出消費者雙重回饋活動,第一重至合作平台內的指定餐飲店家消費,即享多項好康優惠,第二重所有消費還可參加萬元獎金等抽獎,鼓勵民眾於活動期間踴躍消費台北美食拿大獎。

第七河川局因應汛期、黃蜂颱風影響 做好防汛整備降低災害@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美蘭/2020.05.14.屏東報導】

 第七河川局為因應109年汛期到來及黃蜂颱風形成,依據中央氣象局情資研判,黃蜂颱風可能影響的範圍包括恆春半島及高屏地區,預估颱風影響時間是5/16(週六)下午至5/17(週日)白天,持續保持高度警覺,隨時掌握颱風動態及降雨量即時資訊,做好各項防汛因應及隨時支援作業;第七河川局五月起再次盤點各項防汛整備,啟動防汛作戰。並與屏東縣政府合作,沿海鄉鎮已準備移動式抽水機133台,並都已經提前預佈完成,第七河川局防汛倉庫也備妥18台待命,皆已完成測試及整備,妥善率100%。

 黃傭評副局長表示,第七河川局在應用網路科技防災部分,目前已建置10站路面淹水感知器,6月份會再完成11站,也架接屏東縣政府8處路面淹水感知器,合計共29處;分別設置在佳冬鄉、林邊鄉、枋寮鄉、美濃鎮等地方,其功能是希望應用水位計量測淹水深度,透過網路科技及時掌握淹水資訊,提前預警移動式抽水機調度,減少災害發生。另外在高屏溪流域防洪構造物埋設10處沖刷粒子,也是透過網路科技及時掌握河川高灘地沖刷情況,提前預警搶修搶險開口契約工程調度,搶得先機將颱風災害降到最低。

 對於工地預防搶險,針對凹岸容易沖刷的河岸,吊放太空包或消波塊搶險以防止河岸沖刷;並針對轄區瓶頸段事先清淤疏濬完成,以保持河道暢通。以美濃溪為例,今年截至5/13止,已清淤20.6萬立方公尺土方,可有效降地水濃溪水位及美濃市區淹水風險。也針對轄區內各工地防汛搶險組織進行盤點,保持密切聯繫,適時可機動性調度,以因應汛期及防範颱風來襲。

 第七河川局提醒,颱風季節已到,民眾可透過智慧型手機下載行動水情APP,輕易掌握氣象及各地區水情即時訊息,也呼籲提前作好防颱整備,降低減緩天然災害。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http://www.wra07.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