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之王》亦敵亦友合作賽 改良版台灣小吃上桌 蚵仔煎加珍珠特殊口感 就連Jason Wang也大喊:我欣賞! 朱孝天擔任飛行導師 專業講評眾人驚嘆 好姊妹被迫PK 選手淚灑攝影棚 連福原愛都哭了!

RunNews台北報導

《料理之王》亦敵亦友合作賽  改良版台灣小吃上桌

蚵仔煎加珍珠特殊口感 就連Jason Wang也大喊:我欣賞!

朱孝天擔任飛行導師  專業講評眾人驚嘆

好姊妹被迫PK 選手淚灑攝影棚 連福原愛都哭了!

 

《料理之王》第五集上演亦敵亦友合作賽,隨機配對2位參賽選手組隊,並與其他選手組成的隊伍PK,本次以台灣小吃為主題,蚵仔煎、臭豆腐、肉圓、蚵仔麵線、炒米粉…等經典小吃需於30分鐘內,由每隊的2位選手每5分鐘換手一次、接力完成兩道料理搬上桌才算完成,考驗選手默契和創意,更困難的是,落敗的隊伍中,原本的伙伴可能變成對手重新PK決勝負,才有晉級機會,緊張賽事,讓人屏息!

   同時,本集請來因《流星花園》在兩岸三地走紅,近年也主持料理美食節目的朱孝天擔任飛行導師,朱孝天講評超專業,深入淺出解說選手所用的食材和調味,包含蚵仔煎加入珍珠的做法能帶入QQ口感「是神來之筆」,更一針見血地批評選手們,應在比賽中展現當仁不讓的態度;此外,他也細心地觀察到選手製作炭燒透抽米粉時做的「起鍋醋」細微動作很重要,專業講評讓在場導師都讚賞。

這次雖是以台灣小吃為主題,但各組選手用創意改變經典,包含使用煎、炸方法做成的臭豆腐,加入珍珠的蚵仔煎,泰緬炒米粉…等,讓導師們十分驚艷;亞洲廚神Jason Wang對台灣的米粉情有獨鍾,並說明台灣米粉國際知名。品嚐到選手們的創意小吃,導師們都直呼超Surprise !

 

而最後一組黃晶晶、「秘魯太太」鄧惠文的「情比姊妹深」大PK,讓在一旁的福原愛都忍不住因為兩人的好感情流下眼淚。兩人從海選就一直是好朋友,互相扶持到現在,卻因為導師Fred的選擇,讓兩人得上演「姊妹大PK」,讓原先自信滿滿的兩人完全沒有料想到。

黃晶晶在知道要面臨與鄧惠文的PK時忍不住淚崩,整理情緒後再出發,表現亮眼;黃晶晶對導師決定兩人PK頗不滿意,大力地切雞腿,被主持人Lulu吐槽「好像在砍Fred的右手」,讓緊繃的情緒瞬間緩和。但最後宣布由誰晉級時,兩人互相擁抱痛哭,讓人見識到兩人的好交情,連在導師席的福原愛都忍不住頻頻拭淚。

 

    這次節目主題為台灣小吃,包括蚵仔煎、臭豆腐、肉圓、蚵仔麵線、炒米粉…等經典小吃,考驗選手們的功力。亦敵亦友合作賽兩人一組,每次兩組比賽,限時30分鐘完成指定小吃,且合作的兩人每五分鐘要換手,連導師Fred都覺得難度頗高。此外,這次也找來了「地方媽媽團」擔任評審,扮演關鍵的評分角色。

 

想成為和選手一樣的料理達人?ETtoday目前推出《料理之王》選手料理影片票選活動,即日起到活動專區票選節目中你最愛的料理食譜,你最愛的料理就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成為家喻戶曉的全民料理!投票支持你喜歡的料理,還有機會抽好禮,馬上投票去吧!https://events.ettoday.net/poll/vote/86/152

 

《料理之王》聯名鍋具開賣  快上傳您的料理至FB抽限量不沾鍋!

  《料理之王》即日起更推出聯名鍋具,有礦藍與檸檬黃兩款限定色,東森價1,680元,歡迎民眾至東森購物網ETMall選購: https://www.etmall.com.tw/i/2832207?eud=eZL8JmCg&eudSocialType=1&openExternalBrowser=1

 

   此外,#料理之王challenge活動開跑!只要上傳自己的料理,PO上臉書設為公開貼文,並標記 #料理之王challenge,到料理之王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1712691256474 ) 還有機會抽鍋寶料理之王聯名不沾鍋6件組,限量版鍋具等你帶回家!

台中大里「修平大夜市」12/20開幕 攤位招商ID-@476fdled@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11.26.台中.大里報導】

 「修平大夜市」坐落台中大里區,修平科技大學附近,經業者全新規劃,預計12/20開幕。

 「修平大夜市」地點於大里區仁化路、工業路與美群北街路口,正處修平科技大學門口前方、大里工業區正門口的黃金地段,三十年不間斷的超級無敵人潮熱點,只要東西夠好,這邊有的是不怕花錢的消費大枷。  

 12/20開幕期間大量勁爆歌星舞蹈、摸彩活動舞動整個地區,當紅網路明星(法拉利王子-林子晨)、歌星界新秀小生-蘇柏臻、喜多唱片-魏秀文…等眾星雲集,陪你狂歡逛夜市。

 「修平大夜市」攤位現正招商中,https://lin.ee/kiy0NKl掃描條碼加入群組或者輸入LINE ID「@476fdled」洽詢。

修平大夜市FBhttps://www.facebook.com/Hsiupingnightmarket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2020.11/21-2021.12/31[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11.21.花蓮.萬榮報導】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2020年11/21至2021年12/31舉辦「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

 在「歌,住著誰的青春」展覽中,藉由回顧百年來太魯閣族音樂的演變,展現不同時代青春的歌累積、墊高成為當代太魯閣族音樂的厚度,滋潤當代太魯閣族人音樂創作的泉源。百年的時間有多長?在這個展覽中,我們試著用一首一首青春的歌來度量時間的長度與太魯閣族文化的厚度。這個故事從我們的祖先仍居住在山林的時候說起,祖先們在日常生活中,以相同的曲調,即興地填詞,以婉約、內斂的方式表達情感、思想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隨著外來政權的進入,日語歌曲、林班歌、教會的讚美詩、愛國歌曲與流行歌曲等陸續進入太魯閣族人的日常生活,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經過太魯閣族人的轉譯與理解,成為太魯閣族歌謠的一部份。你是否還依稀記得在青春歲月中哼唱的歌曲?每個時代青春的歌曲,從詞意或旋律中,回應著當時的生活樣態與社會處境,就這樣,歌曲有了面容,訴說著一段段共同經歷的過去。

 在這個展覽中,邀請每一位觀眾與我們一同分享青春的歌,歌曲不會輕易地消失,只是以更幽微的方式成為太魯閣族文化的一部份。你聽見了嗎?這是屬於我們的歌,我們的青春,讓我們繼續開口唱歌!大聲唱歌!

獵首笛

 獵首笛的族語稱為Pgagu,也是綠鳩的名稱。祖先認為獵首笛發出的悠長、沈穩旋律如同綠鳩的叫聲。在過去,當守護家園的男子成功獵首回到部落後,他們吹奏獵首笛,透過氣息與指尖,以聲音引領與撫慰被獵首者的靈魂。今日,獵首笛成為撫慰當代族人心靈深處與抒發個人情感的樂器。

太魯閣族聖詩(注音符號版)

 這本太魯閣族聖詩是以注音符號作為拼寫工具,反映在1950年代政府禁止山地教會使用羅馬字傳教,禁止族語文字的聖經、聖詩及刊物等作為。這本詩歌中保有西洋及日本的編曲,也收錄族人運用傳統古調改編的創作。

裝置藝術-織音

 太魯閣族織布上的經緯線好似音樂的五線譜與音符,織布歌盛載著織布的知識與韻律,織布與唱歌是如此緊密交織。當我們在今日回望,看到過去的母語與古調,如同已經緊緻細織的織布,現在的我們,要怎麼接上?要如何編織自己的旋律?唱出屬於自己的歌?

太光合唱團CD專輯

 1974年周裕豐牧師和李季生、李季順兄弟,在水源教會獻堂典禮獻唱「主如明亮晨星」,引發熱烈迴響,並激起籌組合唱團傳福音的動機。1976年「太光合唱團」正式成立,他們用音樂服事神,藉音樂傳遞福音信息,禮讚上帝。除四處演唱宣教外,他們錄製三張黑膠唱片(錄音帶),標題分別為「主如明亮晨星」、「神秘谷之聲」及「浪子回頭」。

風琴

 這是一種鍵盤樂器,外形類似直立式鋼琴,通過踏板送風,吹響音管,並配合雙手鍵盤彈奏的一種樂器。風琴在西方宗教中,初期擔任詩歌的起音工作,一直到多聲部音樂的發展,風琴則跟隨各聲部彈奏。隨著音樂的發展,漸漸由伴奏的地位發展到獨立的器樂曲,成為教會音樂的代表。

吉他

 這是一種彈撥樂器,方便攜帶且價位親民。族人用吉他來創作歌曲,譜寫反映當下心境的旋律與辭意。利用吉他,將族人保守、內斂的個性,勇敢的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歌曲。同時,吉他能彈奏時代的流行歌曲,用自己的歌聲或改編詞曲作詮釋,與不同的人群做連結。

https://youtu.be/hDXvK0AWSL8

「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

2020年11/21至2021年12/31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開館時間:週一08:00-16:30、週二至週五08:00-17:00

     週六08:30-17:00(週日休館)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座落於中央山脈東側與花東縱谷交界的山麓地區,隱身於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中,是一座屬於當地太魯閣族、賽德克族與布農族人的文物館,致力於在地族群文化與歷史的保存、展示與教育。

 全館共有兩層,一樓為洽公服務台、展廳、視聽室與咖啡廳,二樓為典藏庫房、大會議室與小會議室。每年舉辦三檔特展,包括年度舉行的工藝家政聯合策展,以及與地方重要文化資產及議題有關的展覽。二樓的典藏庫房裡,傳統與現在的纖維工藝作品與器物被小心翼翼的照護著,我們相信,這裡是未來重要的文化基因庫。學校與家庭是我們的主要觀眾,我們努力將這裡打造成民眾認識土地與多元文化的基地。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FB

https://www.facebook.com/WanrungTownshipIndigensusMuseum/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號(038)752-610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http://www.tacp.gov.tw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

沒趕上投資特斯拉跟台積電?首創綠能投資APP 太陽人全民電廠放大投資效益 穩健獲利 8%

理財是一門知識,對於開始學習投資特別難入門,縱橫股海多年的投資老手建議投資菜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證交所估計,今年電子交易比重將突破七成,智慧手機早已成為下單工具,新手隨時隨地學投資及關注投資商品,就可早日快速入門晉級。近期因不少大廠能源事業釋出景氣暢旺的佳績,市面上出現首款綠能投資APP「太陽人全民電廠」,用手機就能輕鬆下單、查看賣電收益及電廠即時現況等,實現一機在手,財富跟著走。

 

APP介面設計乾淨明瞭,資訊豐富,查看賣電收益更方便快速。

 

有財經投資專家就表示,近年氣候變遷的威脅日益嚴重,我國積極推動綠能發展,政府響應非核家園和全球節能減碳制定能源轉型政策,2020年全球新增的再生能源發電容量創新高,有將近90%來自再生能源,僅10%來自天然氣與燃煤。趨勢顯示,到2025年時綠電將取代燃煤50年來的霸主地位,成為最大的電力來源,如果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政策能夠落實,可能改變產業環境,全球更加速再生能源落實,因應未來綠能商機。但疫情後的經濟體系仍持續不安,太陽能產業是目前綠能投資的重要標的,也便於民眾參與的能源,利用閒置屋頂的空間,搭建太陽能板發電賺取收益外,使室內溫度降低3~5度,減少冷氣電費開支,提供不增加溫室效應的電力   減少二氧化碳、獲取賣電收益、創造永續環境的三倍投資效益。

 

太陽人全民電廠於日本的地上型電廠施工狀況。

 

太陽人全民電廠董事長蔡佳宏說,太陽能發電已是政府發展焦點之一,政院目標2025年設置20 GW的太陽能發電量,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連投資太陽能電廠也要用搶的原因。加上當慣用手機的千禧世代遇到金融科技,全新的投資理財模式隨之興起。

 

2013年從日本起家的太陽人全民電廠,經歷311後的電力災後重建,深刻體會自然能源的重要,首創單位分割制度,降低投資門檻,2015年太陽人全民電廠在日本各縣市等地陸續完成總容量達6M約20,000坪的個人投資型太陽能電廠,2016年正式開始推動台灣太陽人電廠加盟,讓太陽能賣電投資更加親民且簡單,「太陽人全民電廠」APP就此誕生。

 

「太陽人全民電廠」APP,從電廠物件的申請開發、建置到後期維運管理都有專業技術團隊全程參與,提供完整的保險保固、安心的銀行第三方金流系統獨家使用Cross-site 元件技術,甚至無縫信用卡介面,結帳不用跳轉頁面,順應市場主流強調快速、便利、資訊流通的線上模式,只要下單完成,即可看到購買的電廠相關資訊,對於年長長輩使用上更貼心便利許多,讓投資民眾都能輕鬆地賺取賣電收益。

 

現在該APP也推出每日連續登入活動,只要登入即可獲得10枚「日光幣」,連續登入滿7天能得到100元的日光幣獎勵,購買太陽能板時就可使用日光幣折抵現金。此外,同時舉辦分享註冊送日光幣的活動,被分享者註冊滿兩人時,分享者即可得到300元日光幣的獎勵;當被分享者首次完成訂單時,分享者即獲得500元日光幣的獎勵,精打細算的民眾可前往參與。

 

太陽人全民電廠執行長陳威丞補充說,行政院現推動「太陽光電推動計畫」,各級學校利用閒置屋頂或空間,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或太陽能光電球場等,不少學校搖身一變成「綠能校園」,不少學校參與發展綠能,全校師生都樂觀其成。「太陽人全民電廠」就有一個成功案例,位於南部的一所中學於2018年募資完成,共有45人參與太陽能板的認購,共835片太陽能板構成面積近500坪的光電球場,不但開創了綠能的共享經濟,同時也為鄉里地方帶來更多附加效益。未來20年還能夠創造近910.57萬度再生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552,850kg。

 

學校與在地里民的支持,除了互惠,更能實踐教育推進,讓環保再生理念種子茁壯成長。

 

 

「太陽人全民電廠」使認購者獲得每年約8%的現金回收,同時還能夠造福鄉里校園,除了對台灣的能源轉型貢獻一己之力,也守護了孩子們的環境未來,讓原本炎熱氣候負債,轉換為發電效益極佳的氣候資產,帶來轉型契機,「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未來將持續規畫適合的太陽能案場,邀請全民共同參與。

 

官網:https://www.hellosolarman.com/

「審慎投資,自負風險」「新聞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本新聞與所分析的金融商品無不當利益關係」

 

贏地創新育成基地開幕 打造科技創業新典範

RunNews台南報導

贏地創新育成基地開幕

打造科技創業新典範

圖說:贏地開幕式產官學研同祝賀(由左至右:局長、處長、市長、議長)

中央及地方政府對於新創產業紛紛投入大量資源,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下,臺南市政府攜手臺南市議會共同推動設立贏地創新育成基地,提供新創團隊6間獨立辦公室、共享空間、會議室、商務設備、直播室、休憩區等嶄新創業環境,融合歷史文化與創新科技,為創業青年打造完善的創業基地練功房,今(24)日在市長黃偉哲、議長郭信良、經濟部中企處何晉滄處長、南科管理局鄭秀絨副局長等貴賓見證下正式啟用,期盼共創新創產業新氣象

圖說:府會攜手共創新創基地新發展

黃偉哲市長說,贏地創新育成基地正積極招募時尚自主、食藥高質、5G領先、自駕漫遊、數位轉型、智慧綠能等六大領域新創團隊進駐,提供諮詢診斷、專家媒合、技術提升、市場行銷、管理營運、財務法律、公司成立與資金爭取等一站式創業育成輔導服務,開辦至今共開設相關課程及工作坊共85場次,輔導48組新創團隊,協助25家成立公司,帶領團隊參加創業展覽2場,辦理創業大型展1場,協助創新團隊創造約3.09億元商機,爭取創業投資資金共4,400萬元,帶動地方經濟效益9,292.3萬元。

圖說:府會大力支持,建立贏地創新育成基地夥伴關係

黃市長進一步表示,未來贏地將發展「1+1+1」策略模式,「第一個1」積極招攬全球性大型TI公司進駐,引進最前瞻科技,讓本市企業與全世界連結;「第二個1」針對本市的龍頭企業(如隱形冠軍、上市櫃公司)開設企業課程,以「企業出題 新創解題」方式解決企業痛點及鼓勵新創,讓產業與新創鏈結;「第三個1」媒合本市法人團體、大專院校、各個育成中心提供新創團隊資金及資源協助,凝聚多方資源幫助新創團隊加速創建。 經發局長陳凱凌說,贏地創新育成基地從109年10月19日開始試營運,展示包含臺灣恩悌悌(NTT)帶來「異地共演」與「全息投影」,經緯航太的服務型機器人,本市隱形冠軍及5G臺南隊展現出深厚的工業實力及未來趨勢等科技亮點,更邀請到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WS)分享企業數位轉型策略與趨勢以及國際新創STARTBOARD活動帶來的國際視野,並開設智慧農漁業、5G攜手智慧駕駛、金融科技等精彩課程,藉由國際大廠技術演出、本市龍頭企業展示及串聯外部資源導入,帶來「1+1+1」的資源整合,為贏地開幕暖身做好準備。

經發局進一步表示,贏地創新育成基地4層樓共計437坪,設置創意長廊為最佳的展示演繹場所,戶外露臺為放鬆休息的場域,及頂樓八角特色為開放交流區,擁有極佳視野與採光,贏地設有創業輔導全方位諮詢單一窗口服務,從辦公空間、開放交流到諮詢輔導提供一條龍服務,歡迎具有「先端技術」、「公司內部創業團隊」及「實驗場域應用研發」類別之公司申請進駐,期望新創團隊在贏地輔導之下,鏈結前瞻科技、特色產業及將創成果應用於本市各種場域,促進產業跨域合作。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2020嘉義縣舞蹈日11/28、11/29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11.23.嘉義報導】

 「2020嘉義縣舞蹈日」11/28、11/29於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熱鬧登場。活動包括三大部分:

《舞動FREESTYLE》舞蹈匯演:邀集22個社區及國小,不僅與學校的舞蹈教育結合,更將土風舞、肚皮舞、民族舞、中東舞等異國舞蹈帶到現場。

《周末尬DANCE》熱舞大賽:來自全國高中職及大專院校街舞好手,將用最熱血青春的舞蹈嗨翻嘉義。

舞蹈影像旅行與衛武營「2020臺灣舞蹈平台」合作辦理,除了一日工作坊,也將播映「舞蹈影像環島創作計畫」作品,在後疫情時代推廣以影像呈現舞蹈作品的藝術創作。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代理主任王泊清表示,舞蹈日由嘉義縣府整合文化部兩大專案計畫「劇場營運」的舞蹈節及「藝文扎根」的舞蹈教育,並依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的建議,善用表演藝術中心的園區,每年有個大家作夥來跳舞的日子,讓大家「想跳舞,來嘉義」。所以舞蹈日活動強調不同族群的參與,活動有來自民雄、新港、竹崎、東石、布袋、義竹、太保、水上、鹿草等不同鄉鎮的舞蹈社團,也有國小的舞蹈表演,更有專業的熱舞大賽和示範演出,就是希望讓所有愛跳舞的人,不分類型都能有個舞台展現自信,讓藝文的感染力深入社會的每個角落。

 「2020年嘉義縣舞蹈日」不僅是在地的活動,更與衛武營「2020臺灣舞蹈平台」合作,首次將舞蹈影像作品「旅行」至嘉義,在後疫情時代讓觀眾能以影像的方式看見更多元的舞蹈作品。舞蹈日將辦理「舞蹈影像一日工作坊」,帶你踏出成為影像創作者的第一步;也將播映「島嶼身景,舞影漫遊-舞蹈影像環島創作計畫」作品,由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總監彭筱茵邀集華人青年舞蹈影像導演,分別於台灣中區、南區、東區進行駐地創作的最新作品。

 「2020嘉義縣舞蹈日」除了舞蹈影像一日工作坊需事先報名參加外,其他精彩舞蹈活動觀眾都可以免費入場。舞蹈日活動期待成為每年嘉義縣盛事,廣邀全民一起動起來,不分年齡、不分舞蹈風格,希望用音樂、肢體語言結合,用舞蹈說故事,人人都能是舞蹈明日之星,也讓舞蹈由劇場走入全民,真正成為常民生活的一部分。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https://cypac.cyhg.gov.tw/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FBhttps://www.facebook.com/pac.cyhg.gov.tw

嘉義縣民雄鄉建國路二段265號(05)206-5675

臺北後疫情時代「智慧新生態、健康新時代」論壇 重塑智慧健康新樣貌,共同面對疫後改變

(台北訊)COVID-19疫情肆虐,除了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各國醫療體系亦面臨嚴峻挑戰,為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1/23)日假文華東方酒店舉辦「智慧新生態、健康新時代」論壇,邀請產官研專家與民間業者共同討論後疫情時代疫苗產業、快速篩檢工具與通訊診療等大眾關切之議題,活動同時開放線上直播,吸引民眾觀看,讓議題擴散發酵。

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2020.11/13-2021.5/31[Tulik織美]阿美族傳統編織技藝展@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11.13.花蓮.壽豐報導】

 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2020年11/13至2021年5/31舉辦「Tulik織美」阿美族傳統編織技藝展。

 「Tulik」在阿美族語中是編織的意思,在這個展覽中,我們試圖從地方知識、文化價值與創作的角度,帶領大家細細察看各種天然素材如何透過族人的雙手,經緯交織,製作出材質純粹、卻又關照細節的日常器物。在當代,更由於某些族人的堅持,這樣的地方知識與文化價值得以不斷的傳遞與轉化。生長在山林深處、海岸之濱的植物,千百年來,一直是大自然賜與阿美族人的特別禮物。我們的祖先觀察環境、細細理解身邊每一種植物的特性,透過嘗試,加上創意,在雙手與材料的共同創作下,形成知識,創作出一個個形式各異、功能不同的器物,一代又一代在每一個日常中陪伴著族人。

■魚筌bubu

 這是居住在溪流附近的阿美族部落才有的漁具,使用時須固定在溪流的石頭縫隙間,以免被水流沖走。通常一次擺放好幾個,順流而置,讓魚蝦進入魚筌裡。內部有螺旋狀設計,魚蝦只進不出,僅能從魚筌的開口倒出,通常以竹子或是藤製作蓋子。

■背簍baruru

 這是過去幾乎每一個阿美族人的家中都必備的器具,使用時以雙肩背負,族人背著背簍、帶著工具上山採集食物及獵捕獵物。完成背簍底部的編製後,再利用藤芯以絞編固定四邊,讓底部更為堅固,能夠承載更多重量。

■背簍limacak

 這是baruru背簍的變化版,上半部採用開放設計,只要搭配麻布袋,就不受背簍現有尺寸的限制,達到充分乘載的功能。背簍有一片木板,其功用是避免承裝的物件的汁液沾染到使用者的背部。

■籐編篩子satapes

 這是阿美族人以往用來篩選小米與稻子時常用的器具,有時也可用此放置清洗後的蔬菜,或當作盤子使用。尺寸大的篩子稱satapes,小型的叫tahekal。製作時特別將籐皮朝內製作,如此在盛裝飯或杜倫的時候就不易沾黏。

■米籃sisi

 這是用來盛裝稻米、小米等的器具。通常根據家中人數的多寡,編製不同尺寸的sisi。大型的sisi有四個耳朵(把手),方便兩個人提取,小尺寸的sisi通常就只有兩個耳朵。

「Tulik織美」阿美族傳統編織技藝展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08:00-12:00、13:30-17:00

     (週一與國定假日休館)

花蓮縣壽豐鄉光榮1街26號(038)652-847

 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位於花東縱谷平原,鯉魚山南端,面朝海岸山脈。館舍坐落在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亦即稱為Rinahem的阿美族七腳川後裔部落之內,是一座屬於當地阿美族人的文物館,致力於保存與展示在地族群的文化與歷史。

 本館共有三層,一樓為諮詢服務台與第一展廳,二樓為典藏庫房與第二展廳,三樓為部落圖書資訊站及教育研習空間。我們每年舉行三檔次的展覽,近年曾舉辦的重要展覽包括「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2018年)、「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2019年)等,主題環繞當代七腳川族裔歷史及文化等議題為主。在二樓的典藏庫房裡,收藏在地阿美族人早期農耕的用具、日常生活的編器與服飾等。

 我們致力成為一個親近在地族人的生活文化空間,藉由展示與各種類型的文化教育與手工技藝等推廣活動的舉行,建立部落與我們的合作夥伴關係,讓館舍成為族人的Talu’an(聚會所)。

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FB

https://www.facebook.com/museum.shofong/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http://www.tacp.gov.tw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

花蓮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2020.11/3-2021.2/28[聽,歌的表情]原住民族生活歌謠特展@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11.03.花蓮報導】

 花蓮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2020年11/3至2021年2/28舉辦「聽,歌的表情」花蓮縣原住民族生活歌謠特展。

 歌謠源自於生活,因為對大自然的敬重,對祖先的緬懷,歌謠穿越了語言的隔閡,將日常生活中的心有所感,藉由哼唱與呼喊抒發出來,留下最真摯的生活紀錄,同時也從中得到自我心靈的慰藉與力量而正因生活總是由各種豐沛情感交織而成,原民音樂旋律也總是充滿生命氣息。本次特展將以布農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日常歌謠為主軸,延伸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創作藝術、樂舞文化等議題,藉由實地訪談多位部落中的敬重族人,梳理出珍貴的在地田野筆記放入展覽重點中,希望觀展者能藉由最純粹的方式,「聆聽」原民生活的如實表情及面貌。

 【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Hualien County Indigenous Museum】座落於花蓮市郊,緊鄰七星潭、48高地曼波園區、花蓮觀光酒廠及花蓮觀光漁市場等著名風景區。機場、火車站車程在10分鐘內即可到達,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相當便捷。為呈現台灣原住民族獨特及豐富多樣的文化特色,外觀主要採雙斜屋頂蓋灰色平板瓦,以原住民的石板斜頂建築之意象設計。館內設立足以容納518人之大型演藝廳,提供各類藝術團隊展演,亦可開放供大型學術研討會議之場所。館內一樓規劃為原住民族工藝作品及文化藝術之展示空間,以求動態且具深度之藝術文化饗宴。

「聽•歌的表情」花蓮縣原住民族生活歌謠特展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8:30-12:00 13:30-17:30

     (週一與國定假日休館)

花蓮縣花蓮市北興路460號(038)222-312

花蓮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FB

https://www.facebook.com/HualienCountyIndigenousPeoplesCulturalCenter/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http://www.tacp.gov.tw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原住民文物館2020.10/23-2021.9/30【siket回路】馬立雲部落主題展@RUN新聞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宥憲/2020.10.23.花蓮.瑞穗報導】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原住民文物館】2020年10/23至2021年9/30舉辦【siket回路】馬立雲部落主題展。

 【馬立雲部落Maibul】位在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是撒奇萊雅族分布最南端的部落,也是瑞穗鄉唯一的撒奇萊雅族部落。馬立雲部落在近百年的歷史裡,即便經歷國家、政權的劇烈轉變,仍保持自己的語言及文化,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尋找與時代共存的方式。在日本統治的太陽旗下,有多位族人遠赴日本求學,學習新的知識,叩關新時代的大門。在中華民國第一次政黨輪替時,長者們義無反顧地投入撒奇萊雅族正名運動中,大聲疾呼自己真正的名字。在當代原住民文化復振的浪潮中,旅外的青年們從返鄉學習到復振傳統,逐步打造新一代部落青年的樣貌。每個時代、每一位馬立雲部落的族人都以一條隱晦的線緊緊聯繫著,使得族人即使在外仍然會循「路」而「回」,而這條線來自於母親一針一線的牽引。

■馬立雲部落撒奇萊雅族女性服飾(復振版)[翁藕工作室提供]

 這套服裝對於許多撒奇萊雅族的族人來說或許很陌生,但上面卻承載著有馬立雲部落族人的記憶。這套服飾一方面保留馬立雲部落撒奇萊雅族百年女性服飾上的刺繡圖紋,另一方面融合當代撒奇萊雅族的色彩詮釋,新舊並呈恰如部落族人面對未來的態度。

■撒奇萊雅族成立說明會手寫開會通知書[督固‧撒耘提供]

撒奇萊雅族於2007年1月17日正式正名,在此之前經歷著長期的凝聚與討論,才逐漸累積起運動的能量。這件開會通知書是馬立雲部落出身之楊富男牧師手寫,用以召集馬立雲部落族人共議撒奇萊雅族正名事務。其中以族語並陳書寫更具有彰顯撒奇萊雅族主體性的意義。

■馬立雲部落T-shirt[拉蓊‧進成提供]

 2014年,在這個值得紀念的一年,馬立雲部落青年踏出文化復振的第一步,就是從這一件白色T-shirt開始。當時成功吸引旅外青年的返鄉參與,並促成年齡階級制度復振的契機。T-shirt的正面寫著「wawa nu Maibul」乃是勉勵青年們都能以服務部落為己任,成為部落的孩子。

■馬立雲部落年齡階層羽毛頭飾[拉蓊‧進成提供]

一開始推動年齡階級制度復振之後,為了使草創的兩個年齡階級有所區分,較年長的階級(makakaay)在2015年自主上山採集桂竹製作這一件羽毛頭飾,自此之後,自己製作自己的頭飾成為年齡階級訓練項目之一,教育青年採集與用刀的知識與技能。

■馬立雲部落青年團毛巾[拉蓊‧進成提供]

 2016年,馬立雲部落的青年為了解決青年沒有撒奇萊雅族服飾的問題,自發設計並販售毛巾,所得利潤用來作為購買青年的撒奇萊雅族服飾。在巧合中,這個毛巾也被當成羽毛頭飾的綁帶使用,讓青年在外觀上比起之前更加整齊。

■馬立雲部落撒奇萊雅族女性服飾(百年版)[葉阿妹提供]

這件服飾傳承至今據說有近百年的歷史,原物主公認為馬立雲部落裡的巧手者,不僅會製作衣服,也精通釀酒、製作麻糬、歌唱。原物主因為提供者具有服飾製作的技能,因此將物件贈與提供者作為學習參考。這件服飾上保留的許多刺繡圖紋值得後人細細研究。

【Siket回路】馬立雲部落主題展

展期:2020年10月23日至2021年9月30日

開館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09:00-16:00(星期一休館)

 【瑞穗鄉奇美原住民文物館】於2002年興建,2007年10月13日開館。這裡是一棟二層樓建築,一樓有文物展示區、特展區、典藏庫房、辦公室;二樓為陽台區,規劃為部落餐廳。典藏各部落徵集的文物共計134件。目前文物館採公辦公營,運作方向強調瑞穗鄉各部落多元參與,除在地奇美部落歷史珍貴照片外及文物作為常設展,也致力增加瑞穗鄉其他16個部落的參與,以此做為未來館舍特展及教育推廣的主題。未來發展方向將規劃成為瑞穗鄉內各部落之連結平台,提升在地原住民族文化的能見度,將傳統知識再扎根,延續部落文化生命。

瑞穗鄉奇美原住民文物館FB

https://www.facebook.com/RuisuiKiwitIndigenousMuseum/

花蓮縣瑞穗鄉奇美村5鄰2-10號(038)991-221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http://www.tacp.gov.tw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