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輪第二階段預約接種開跑 30分鐘51.6萬人完成預約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之BNT、莫德納疫苗線上預約接種,及五倍券平台紙本綁定於(25)日開放,開放後系統皆運作正常。疫苗平台由於民眾預約踴躍,為讓平台運作順暢,隨即啟動流量管制,將部分民眾導入Waiting Room依排隊機制作等候。根據統計,自今日上午10點開放後,10分鐘內便完成22.9萬人次預約,30分鐘完成人數更達51.6萬人次,而在10:08時,更高達1分鐘123萬人次流量。在此提醒民眾Wating Room頁面所看到需等候時間僅為預估時間,系統仍需等先前已登入之用戶消化完後,才會按照順序放行正在等候的民眾。

 

關貿網路也特別提醒民眾,在進入排隊等候機制時,不要按下F5重新整理頁面,以免重新排隊等候,同時也不要離開等候頁面,並確保本身網路連線穩定,都可便利地使用平台各項服務。10月26日平台將持續開放第2劑AZ疫苗預約接種,再次提醒民眾未來可於預約開放日前先行「資格查詢」,若未符合當期間資格者,即不必於開放當天登入平台排隊,節省寶貴時間,而政府為達到分流機制,將同期不同疫苗的預約日錯開,也請民眾多加留意各別時間。

唐氏症基金會籲 調整唐氏症及身心障礙者疫苗施打排序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爆發已逾一個月,發展至今尚不見三級警戒緩解,持續的阻斷傳播鏈及增加疫苗施打率是專家學者們普遍的共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在記者會中亦針對疫苗施打的排序順位進行說明。唐氏症基金會日前去函疾管署,呼籲應將30歲以上的唐氏症者與75歲以上長者同列於第6優先施打順位,惟6月20日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第三次臨時會回應:「30 歲以上唐氏症者,已納入第9類對象-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唐氏症基金會認為此一決議並未正視唐氏症者之權益,且忽略唐氏症易成為染疫重症高風險群的問題。

對此唐氏症基金會表示,基金會服務全臺3萬多名唐氏症者,成立迄今22年,無論透過唐氏症整合門診或直接服務經驗,清楚顯示唐氏症者因為多有免疫缺陷的狀況,自30歲起就開始老化,國際唐氏症研究單位T21RS (Trisomy 21 Research Society) 針對唐氏症在新冠肺炎的研究指出,其30歲以上的住院死亡率為42%,而全齡的唐氏症死亡率是27.5%,比起我國目前死亡率4.2%高出7倍,換言之,唐氏症者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所引發成為重症或死亡的比例偏高。是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以及許多國家已將唐氏症列為重症高風險患者,並納入優先施打名單,疾管署卻僅併入第九類的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完全忽略唐氏症者有較高的重症風險。

根據目前中央訂定的疫苗施打原則來看,各類人員必須檢具相關證明文件並經查核符合施打類別,才能完成疫苗接種。將唐氏症者併入第9類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代表未來必須出示重大傷病卡才能施打疫苗,惟並非每名唐氏症者都有申請重大傷病卡,重大傷病卡亦非辨識是否為唐氏症的證明文件,若為了施打疫苗導致部分唐氏症者必須新申請重大傷病卡,光是行政程序就要耗費至少兩個月,根本緩不濟急。

除了30歲以上的唐氏症者有較高的重症風險,唐氏症者亦因為染色體異常導致整體性的功能受限,抵抗力普遍較差,且多數需要他人照顧,由於唐氏症者居住於家宅的比例甚高,一旦不幸感染,勢必連帶整個家族,若自身或者主要照顧者必須隔離,隔離期間沒有自我照顧的能力,這將會是後續醫療及社會福利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降低唐氏症者及其主要照顧者的感染風險,才是解決整體照護壓力的積極做法。

唐氏症基金會進一步表示,政府為了回應不同職業染疫的風險,納入優先施打疫苗的職類及排序每天在變,卻沒有把每天在外奔波的個案管理員、社工員、教保員、就業服務員等第一線人員納入。然而唐氏症基金會接受政府委託提供唐氏症及身心障礙者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支持性就業服務、庇護性就業服務,這些職務的特點在於必須深入案家、協助障礙者媒合工作,同時提供工作場域讓庇護員工可以有工作機會,性質與目前已納為第五順位的社區型日照服務或身障日照、長照日照機構不同,三級警戒讓這些服務全面暫停,導致唐氏症者及身心障礙者的學習中斷,要恢復或有條件恢復服務的前提,仍然必須降低服務人員的染疫風險,以避免高度移動造成防疫的破口。

唐氏症基金會呼籲政府及疾管署,必須重視唐氏症及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的處境,將疫苗公費接種對象進行調整:

1.18歲以上唐氏症者應全面列入第9類,且30歲以上唐氏症者應列入第6類施打順位。

2.唐氏症者可憑身心障礙證明施打,無須查驗重大傷病卡。

3.唐氏症者之主要照顧者應視為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列入第7類施打順位。

4.執行早期療育個案管理、身心障礙就業服務(包含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之所有工作人員亦應列入第5類施打順位。

疫情嚴峻 唐氏症基金會籲請政府 將唐氏症納入第六優先施打順位

身心障礙者的權益需要被重視!唐氏症基金會服務全臺3萬多名唐氏症者,由於唐氏症者多有免疫缺陷的狀況,且30歲就開始老化,若不幸罹患新冠肺炎,所引發成為重症或死亡的比例偏高,且因自立能力較低特別需要家人照顧,一旦不幸感染也易連帶整個家族。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以及許多國家已將唐氏症列為重症高風險患者,並納入優先施打名單。近期疫苗施打排序公佈之際,期盼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能將30歲以上的唐氏症者,與75歲以上長者同列於第六優先施打順位。

 

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之公告,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列為第九類公費COVID-19疫苗實施對象。但因疫情嚴峻、疫苗取得困難,許多唐氏症患者以及家長往往承擔更多風險與照顧壓力。由於唐氏症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全臺有超過3萬個唐氏症家庭,其症狀伴隨智能障礙、發展遲緩、認知功能減退等等綜合症狀。為配合政府的防疫策略下,許多唐氏症的服務都暫停辦理或改由線上方式進行,唐寶寶無法出門,無論是技能學習或是自立生活訓練其效果都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擔負起照顧唐寶寶的家長負擔更是沉重。家長若是出門上班,無法協助唐寶寶操作網路設備以利線上學習,對生活尚無法自理的唐寶寶更是具有相當高的風險;但若在家照顧,除了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外,經濟壓力更是無法避免。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疫苗是當前生活正常化最有效的防疫策略,然而唐氏症的獨特性在疫情期間更是暴露在高風險之中。免疫缺陷及感染症也是唐氏症常見的症狀,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以及許多國家都將唐氏症列入重症高風險的優先施打名單,德國除了將80歲以上及醫護視為第一優先,其次即為70-80歲及唐氏症/失智症者,在在可看出唐氏症在疫苗優先施打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由於唐氏症者30歲左右便開始面臨老化等問題,平均壽命在60歲上下,倘若受感染所引發成為重症或死亡比例相對也偏高。如今75歲以上的長者已陸續在各地接種COVID-19疫苗,原住民則是65歲以上,看的出政府是有考量平均壽命做調整。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講求立足點平等與消除歧視的前提下,應該以相同的觀點看待唐氏症者,並在不影響一般民眾施打情況下合理調整其排序,將30歲以上的唐氏症者,與75歲以上長者同列於第六優先施打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