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疫情 國際500位永續專家線上聚首 盤點臺灣556家企業ESG永續作為 勝出關鍵10年決戰場
RunNews台北報導 無畏疫情 國際500位永續專家線上聚首 盤點臺灣556家企業ESG永續作為 勝出關鍵…
RunNews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疫情升高,導致部分學校停班、停課,進而使校園焦慮、家長擔憂,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提供心理策略,讓學校學習不斷電,維持正向心理能量狀態。
圖說: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呼籲:校園防疫壓力大 可尋求諮商心理師協助.(照片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提供)
假訊息充斥 校園學子心慌慌!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由於校園有各種網路社群,流傳許多八卦消息,包含謾罵學校、停班停課及學生染病無助等訊息。這些未經確認的消息不但可能傳遞錯誤知識,更可能引起恐慌焦慮。因此師生務必透過官方管道確認資訊,國中小的師長可主動整理資訊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從信賴的成人手中獲得安心與正確的訊息。
防疫壓力大 可尋求校園諮商心理師
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觀察到,防疫期間無論是學生、家長或是校方人員,都處在高度的焦慮與壓力之下,積累的情緒就容易受到刺激而爆發。但是彼此過多的指責與批評不但造成心理壓力,甚至可能因過度的壓力減損防疫的力量,導致管理人員耗竭或有風險者不願受驗。校園要維持穩定安全的學習環境,需要大家常以同理心態度,互相支持尊重,減少互相謾罵批評,才能在彼此支持的環境下共同度過疫情危機。如果發生在高度壓力下,引起自己或他人恐慌、憂鬱等負面狀態,可以及早尋求校園諮商輔導資源,讓心理專業輔導人員幫助自己、同儕做好壓力管理,度過心理危機。
胡延薇表示,目前抵抗病毒的最佳方法仍是提高身體免疫力,師生可以注意飲食衛生與良好生活衛生習慣,並盡量維持運動與正常作息。教師也可透過實體教學或線上課程等方式,教導學生情緒覺察與調適的相關技巧,協助學生面對焦慮的情緒,在短期難以緩解的壓力中得以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
活動延期取消不慌張 正向思考化危機為轉機
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委員陳劭旻建議,學校可將危機化為轉機,把握機會學習與思考,目前許多活動都因疫情暫停或延期,師生被迫減少社交活動,取而代之的是獨處與自我規劃的時間。如果將這樣的狀況當成限制,心情會覺得很鬱悶,因此在心態上不如調整成學習與思考的機會,就能賦予對自我正向的意義。例如:是否有想做但一直未有時間從事的室內活動可以嘗試?有課程或影劇尚未欣賞?甚至大專學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學習,以面對疫情衝擊後的市場,為自己未來的生涯做預備,都是將危機化為轉機的好時機。
強化自我心理彈性 用同理心攜手抗疫
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疫情爆發以來,很多原本在國外上課的學生由於無法回去學校念書,或擔心畢業時間會延後,或預定的考試無法參與,或因長期跟同學兩地分離而感到孤單,或焦慮國外申請的學校會受到影響,以致心情焦躁不安、睡眠品質不良。林萃芬建議因為疫情而不得不中斷課業的學生們,當生涯發展不符合原先預期的狀況,心理難免會覺得忐忑不安,但這反而是難得的生命體驗,不妨強化自我心理彈性去接納、調整應對的態度,並且從這個影響全球健康的突發事件中學習到珍貴的心理應變技能,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希望各級學校師生都能平穩心情,互相同理支持,攜手度過這場校園與病毒的戰役。
王儒哲/台北報導
籃球賽是台灣人最愛觀賞的運動賽事之一,積極提倡身心健康的Global Mall繼連續兩年舉辦親子路跑,吸引超過5,000人參加,
RunNews台北報導
疫情宅家用眼成隱憂 近視配鏡學童激增?
眼軸拉長不可逆 如何科學防控成關鍵!
近來因疫情問題,多數民眾除戴口罩、勤洗手外,同時降低出遊聚會減少疫情感染的機率。然而突然延長的寒假,卻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只好讓學童以3C為伴,造成近視度數驟增的潛在危機。根據大學眼科集團調查,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6~15歲學童配鏡人數激增近6成,在預防疫情之外,視力保健刻不容緩。
大學眼科黃宇軒醫師說明,學童的近視速度成長很快,一旦近視就很難回復到原來的狀態,再加上平時如果有生活用眼習慣不佳的問題,短短一個月的寒假,就有可能造成視力快速加深,故定期養成視力檢查,為保護眼睛的首要關鍵。而定期檢查不僅是看孩子的視力變化,更應同步追蹤孩子的「眼軸長」跟「遠視儲備量」。黃醫師解釋,孩子出生時,由於眼球還小,眼軸較短,一般都有遠視,隨著眼球成長發育,眼軸增長,遠視慢慢減少才逐漸發展成正常視力,然而當遠視儲備量提早用光,近視就可能提早發生,而學童越早近視就越容易發展成高度近視。
雖然許多家長已清楚視力防控的重要性,但有時仍因工作忙碌,忽略了孩子的視力問題,待發現時多半已無法挽回。為了避免此等憾事發生,大學眼科建立大視光門診,搭配可即時紀錄與長期觀察的LINE@,利用現代化工具追蹤孩子的視力和眼軸長變化,並且近期也新增全新警示功能(註1),以更方便的方式讓家長對於孩子視力發展狀況一目瞭然,成為院所與父母聯合管控視力的好幫手。黃宇軒醫師進一步說明,如孩子已有近視狀況產生,家長也不必過於擔憂,只要積極配合治療、正確矯正,即可避免高度近視的發生。目前對近視控制比較有效的角膜塑型片已施行多年,是近年來許多家長青睞的矯正方法之一,透過晚上睡覺時配戴,溫和改變角膜弧度,在周邊視網膜影像產生正視或輕度近視狀態,減緩眼軸增長及度數增加的速度,白天不用戴眼鏡也可以維持清晰視力,讓小朋友在運動或學習上都更加便利安全。
為提供孩子們更好的視覺品質及更全面的近視管理方案,大學眼科集團特別引進專為兒童設計的蔡司近視管理鏡片,並與蔡司合作為期13個月的「兒童近視管理鏡片深耕追蹤計劃」,觀察紀錄兒童在配戴近視管理鏡片後的各項狀況。依據追蹤調查顯示,在這13個月的追蹤期間,有近8成完成計劃的兒童近視增長速度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且有9成的家長對於配鏡效果感到滿意。
以林小妹為例,配戴近視管理鏡片後,看東西變得更清楚且舒服,而鏡片可變色的特點,也讓她在室內與戶外自由穿梭,不用另外配太陽眼鏡,實為控管學童視力的好方法。對此,蔡司資深產品經理郭啟鉅表示,蔡司光學不僅針對兒童眼睛發展研究多年,在2018年推出兩款兒童近視管理鏡片,分別採用周邊視力及調節遲緩管理設計,針對不同生活形態的兒童提供適切的解決方案,而蔡司所有鏡片都具雙面紫外線防護,也有變色鏡片的選擇,讓孩子能在陽光下自在安全地玩耍。
黃醫師呼籲,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方式可以減緩近視度數增加,但若能更早開始養成定期視力檢查的習慣,就可以在近視之前及時介入治療,更有效的降低高度近視發生率。因此,家長平常除了需注意小孩的用眼習慣,更應積極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追蹤,即時記錄長期觀察,才是守護孩子視力的最佳方法。
附件一:大學眼科與蔡司光學合作之「兒童近視管理鏡片深耕追蹤計劃」結果說明
註1:大學眼科line@全新的警示功能,以顏色區分警示內容,讓家長以更輕鬆快速的方式,透過每次回診的視力分析圖表,清楚了解孩子近視成長狀況。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美蘭/2020.03.14.屏東報導】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https://thcdc.hakka.gov.tw/wSite/mp?mp=3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FB」https://www.facebook.com/liuduihakka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信義路588號(08)723-0100
RunNews台北報導
老翁腰痠背痛 檢查驚見晚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骨轉移福音! 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減緩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老翁腰痠背痛 檢查驚見晚期攝護腺癌
62歲的老高(化名)因持續腰酸一個月、背部異常疼痛而前往醫院就診,主訴疼痛發作時感覺錐心刺骨,讓他坐立難安,晚上也輾轉難眠,嚴重影響平日生活。經X光與病理切片檢查後,才發現已罹患晚期攝護腺癌,因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不僅疼痛獲得大幅改善,日常行動也恢復自如。讓老高回診時直向醫師道謝,並形容治療前後就有如地獄與天堂的差別。
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有解 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新選擇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書彬表示,臨床攝護腺癌隨著病程發展,約有80%機率發生骨轉移。針對此類型案例,傳統會先採取荷爾蒙治療,透過降低男性荷爾蒙抑制癌細胞生長;當患者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演變為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時,就只能接續化療,但隨化療而來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常讓病人吃不消。所幸現在有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且有健保給付,讓患者無論在經濟或病症緩解上都有新的選擇。
放射性α粒子精準治療 大幅改善骨轉移之疼痛
黃書彬醫師說明,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適合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且尚未有內臟器官轉移的患者。其α粒子放射線抵達骨頭後,便能幫助殺死癌細胞,且因範圍小於10個細胞直徑,可將周遭正常組織受到的傷害降至最低。臨床應用上,也能大幅改善骨轉移之疼痛,提升生活品質,進而幫助患者重振精神面對病魔的挑戰。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遠離攝護腺癌威脅
黃書彬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又有男性隱形殺手之稱,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當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轉移至其它部位,而篩檢率偏低正是錯失診斷良機的主因。黃書彬醫師呼籲,年滿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固定至醫院接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史的民眾,更應提前至45歲定期前往醫院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病症獲得最完善的控制。
RunNews台北報導
疫情引發七大心理現象,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提供「防疫心理話」,提供民眾心理「安頓、安心、安在、安全」的方法,有效降低焦慮情緒,提升民眾的心理防疫力。
COVID-19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經一個多月,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依據民眾的心理及行為反應發現,民眾因COVID-19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而引發的心理現象有下面七種:
疫情引發的心理現象一:新聞不停播報各地、各國新增病例的快訊,民眾每天不斷觀看疫情新聞,擔心自己也被傳染上怎麼辦?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由於接收過量的疫情資訊可能會癱瘓大腦的決策能力,所以,觀聽疫情訊息的時間,最好定時不過量,特別是睡前一小時要關電視手機,以免訊息量超載,大腦會過度想像。同時定量討論疫情話題,整天圍繞疫情討論,很容易感受焦慮情緒,適量討論即可。除此之外,睡眠時間也要定時定量,維持良好睡眠品質,才能增加免疫力。
黃雅羚理事長強調,保持「心理安定」很重要,具體作法包括「安頓、安心、安在、安全」:從安頓環境做起,打掃家裡、清潔消毒,恢復生活秩序。想要安心,可以從靜心開始,專注於當下及生活;盡可能讓人際互動安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家人及重要他人身上,找回關係的連結,讓心安定下來。同時產生集體防疫共識,對社會帶有一份責任,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而不隱瞞。
疫情引發的心理現象二:口罩配給與不足的焦慮成為熱門的社會議題。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委員陳劭旻指出,疫情延燒期間,口罩配給與不足的焦慮更是成為當下最熱門的社會議題,民眾之所以會如此惶恐,是因為疾病的傳染帶有很高的不可掌控性,病毒看不到也摸不到,當人們無法感覺事情在控制中時,就會產生很大的焦慮與無力感,並且盡所有的力氣企圖讓事情「恢復到可以控制的範圍」。
陳劭旻以為,相對於病毒的不可視,口罩可見也可以掌握,因此購買口罩就成為許多人恢復掌控感的對策,但又因口罩不足而更加深挫折感;另外許多人為了減少未知的感受,希望透過理解事態而蒐集大量資料,但結果往往是接觸過多危言聳聽的謠言,而更加深了不安的感受。兩者相加就變成惡性循環,越看越緊張、越想買口罩,越買不到又越看,越看又越想買,特別是許多長輩因此容易陷入在焦慮的情緒中,反而影響作息與健康。
疫情引發的心理現象三:雖然醫生已經清楚告訴自己,只是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燒,但內心還是感到焦慮驚恐;或是擔心去醫院會被感染而不敢就醫。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面對疫情危機事件帶來的無形及延續性的壓力,民眾普遍會因為不確定感而引發大量焦慮,或是害怕有不好的後果發生而產生神經性焦慮。諮商的過程發現,許多民眾在接收到新增案例去過哪些地方後會產生強迫性思考,不斷回想自己是否去過那些地點,擔心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觸到確診患者而被感染。
還有些民眾的身心會出現過度警醒現象,像是情緒變得易怒,會對周遭人們或是買不到防疫物品時產生口語或肢體的攻擊行為。舉例來說,許多民眾會對身旁有人咳嗽等感冒症狀,變得異常敏感警醒,生病的想像瞬間暴發,甚至會生氣對方咳嗽還出門而想去斥責對方。
林萃芬提供幾個降低焦慮的有效做法,當民眾感覺自己過度焦慮時,可以透過「腹式呼吸法」想像所有的煩惱、焦慮情緒,都隨著吐出的空氣消失,來降低身心壓力。如果感覺頭腦被疫情新聞佔滿,導致身體很累頭腦卻停不下來,可以做「心律呼吸法」來幫助自己平緩混亂的思緒。當情緒起伏不定的時候,可以做「情緒冥想法」,讓自己更有能量照顧焦慮的情緒。也可以在家做做瑜珈這類伸展性的運動,有助於緩和焦躁的情緒。此外,民眾焦慮不安的時候還可以運用「幽默跳脫法」,看看幽默有趣的戲劇、小說、文章,不只能讓沉重苦悶的氣氛輕鬆一點,更能發揮「心理防疫」的功效,讓「心理休息」一下,增加「回應情緒低潮」的能力。
疫情引發的心理現象四:醫療人員在意自己的安全擔心傳染給家人,害怕標籤作用。
自己也在精神科診所工作,林萃芬特別可以感受到當院內感染的狀況發生後,醫療人員的心理轉折,一方面在意自己的安全,擔心會在不小心的狀況下傳染給家人;另方面擔心因為人力不足導致工作量暴增,也沒有權利拒絕工作任務,導致身心無法負荷。同時也會害怕標籤作用,避免讓別人知道自己在醫院工作。此外,住院患者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擔心住院被感染的風險提高,再加上限制家屬探訪,造成生活不便與情緒不安,進而增加患者與醫療人員的摩擦,引發各種身心症狀。
林萃芬表示,有效的支持對醫療人員是很重要的,除了實質防疫物品的支持外,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可以提供心理諮商的支持專線或遠距諮商,讓醫療人員感覺情緒有被了解、被照顧及被接納,進而產生心理力量與可控制感。
疫情引發的心理現象五:害怕來自外地的人,然後還可能因為自己有這樣害怕而感到不好意思或罪惡感。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指出,這段期間民眾常見的反應包括:生氣、擔憂、焦躁、神經質、對周遭環境或自身健康過度警覺,從原本的人際互動中退縮、不容易靜下心來、睡眠品質變差…等。這次疫情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心理現象是Xenophobia(中文翻做生客恐懼/排外性/懼外語症),意思是人們會害怕來自外地的人,然後還可能因為自己有這樣害怕而感到不好意思或罪惡感。
葉北辰表示,雖然目前最好盡量避免接觸人群,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工作崗位上為大家服務,除了辛勞的醫護人員之外,還有許多服務業的工作者,可能是櫃臺人員、老師、心理師、社工、健身教練等,他們整天都需要講話,但是為了讓彼此安心,願意整天戴著口罩。還有許多輪值排班在各類出入門口協助量體溫、噴酒精等工作人員,這些工作者都是為了整體社會的福祉在盡一份心力,適時地跟他們說聲「謝謝!辛苦了!」,可以促進我們的群體感,雖然彼此是陌生人,但我們都在共同努力,用自己的小小力量對抗疫情。
疫情引發的心理現象六:被隔離者失聯,引發大眾不安。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與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當人們被隔離的時候,很容易引發強烈不安的心理,一方面頓時失去生活重心,會感覺無聊,容易胡思亂想,另方面可能會擔心標籤作用,或是害怕因為隔離而失去工作,更會擔心自己是否會被感染,家中成員無人照顧。
林萃芬指出,由於被隔離時,在心理上會特別渴望與人互動,所以可以透過電話諮商或遠距諮商,讓被隔離的民眾抒發心中的苦悶,並且給予安定的力量,經由專業的說明,耐心聆聽民眾內在的需要,同時給予溫暖與支持,讓被隔離者撐過難熬的時刻。
疫情引發的心理現象七:生活的步調因為疫情而被打亂,民眾不容易靜下心來,沒有心思工作。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指出,如果疫情持續嚴峻而需要進行長期抗戰,民眾就需要調整過去的生活型態,適時做好自我調節,譬如,從外出行程滿檔調整成享受個人時間;居家調整時可以將進食時間拉長,專注在每一口食物的滋味,緩緩咀嚼也讓心慢慢安定下來,練習飯慢慢吃、話慢慢說,既暖胃又溫心,提升免疫力。
如果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身心焦慮,可以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的協助,重新有效掌握自己的身心狀況。
王儒哲/台北報導
近年來國人對於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提升,知名潤喉糖品牌廣告影片取景全世界最高的樟樹,除了以環繞尊敬大自然並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為主軸,片中也帶出台灣第一位女樹醫生—詹鳳春,透過敲敲樹的方式,傾聽樹回應的聲音,以了解老樹的健康狀況。
【RUN新聞-記者吳富正、吳美蘭/2020.02.17.屏東報導】 2019「第17屆亞洲蹼泳錦標賽暨第五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