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ews台北報導
眼科醫學會第六十屆年會屈光白內障手術示範
首次引進「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聚焦全球眼科精準醫療趨勢
40歲的李先生任職鎖匠,需長時間借助LED強光單眼直視鎖孔構造,某日察覺右眼出現霧茫茫一片,前往診所檢查確認因水晶體混濁阻擋導致視力降低,確診為白內障。由於水晶體中央部位混濁程度高,傳統光學檢查設備容易因水晶體混濁阻擋因素干擾量測的度數,而現可透過搭配新科技-術中即時測量科技,於手術中移除掉混濁的白內障後,植入準確度數的人工水晶體於準確的散光軸位置、精準定位、再次驗證,使術後滿意度更加提升。李先生術後恢復良好,測量裸視為1.0且沒有殘餘散光,對術後滿意度相當高,也順利回到工作崗位。
50歲的陳先生為了找回年輕視力,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成功擺脫戴了數十載的沉重眼鏡。過了幾年,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越來越霧茫茫,就醫後確診為水晶體混濁阻擋導致視力0.4,確診白內障。上網搜尋網路資訊發現:年紀大面臨水晶體老化混濁的問題與雷射近視手術角膜弧度改變問題不關聯,水晶體老化混濁問題仍須建議接受白內障手術。但網路資訊看到白內障術後卻可能需要再次戴回眼鏡,不禁感嘆好不容易重獲的裸視感又將被眼鏡束縛! 所幸,由醫師處得知透過新的術中即時測量科技,可以提高測量屈光度數精準性,大幅提升術後毋須配戴眼鏡的機率,在他接受了屈光白內障手術術後,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很高興雷射與白內障手術皆由中壢大學眼科林院長主治。
212萬筆白內障手術治療心聲-「就是想擺脫眼鏡!」
陳先生的主治醫師中壢大學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表示,許多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患者就是想擺脫眼鏡,因此很在乎屈光白內障手術後是否需配戴眼鏡,高度近視患者亦然。此外,根據Google搜尋相關議題,顯示高達212萬筆的討論聲量,顯示患者對於術後裸視與否的在意程度相當高。
現行屈光白內障手術治療困境-突破關鍵在「測量度數精準性」
彰化秀傳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治醫師林浤裕表示,鎖匠李先生因為職業關係,年僅40歲即罹患白內障,更因長期因工作需要在LED強光照射之下,白內障不僅居於眼前中央位置,直接影響視力,其混濁程度更相當高,需要透過屈光白內障手術將混濁水晶體取出,再植入新的人工水晶體藉以改善視力。雖然選擇不同人工水晶體材質、度數、單焦或多焦等各式不同功能性,有助於矯正術後視力狀況,但”測量病患度數的精準性”,仍是影響屈光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清晰度的重要關鍵之一。
LASIK 患者&高度近視患者 預測白內障術後視力易生落差
林浤裕醫師指出,過去治療僅能在手術前測量患者的屈光度數,由於混濁的水晶體尚未移除,因此在量測時有可能會發生度數的落差,未能掌握患者的真視力;而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及高度近視患者,則分別因角膜弧度改變、眼軸長度拉長,導致術前測量準確性較差,所幸,目前有機會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突破此瓶頸,從而撥雲(白內障)見日,手術中可即時量測患者度數,做出度數調整判斷,讓鎖匠李先生得以恢復清晰視力,重回工作崗位。
「術中即時測量科技」點、線、面
大數據演算精準矯正 為每隻眼客製化演算 提升五成術後滿意度
針對「術中即時測量科技」,林鴻源醫師解釋,此項技術結合點、線、面全方位科技來提升屈光白內障手術治療品質,以單點無害雷射光進入眼球,經生物辨識影像引導系統提供術前規劃,線性串聯術中即時測量全眼的球鏡度數、柱鏡度數及軸位方向等關鍵數據;最後,再透過全面大數據演算,提供精準的治療建議。除此之外,根據215名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後才接受屈光白內障手術患者研究中顯示,相對傳統術前測量,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的術後滿意度提升約五成。
眼科醫學會第六十屆年會屈光白內障手術示範
首次引進「術中即時測量新科技」-聚焦全球眼科精準醫療趨勢
「術中即時測量科技」在美國、日本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台灣今年首次引進這一項新科技,並將於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六十屆年會時,由林浤裕醫師和林鴻源醫師示範,屆時,將會透過影片示範及案例分享,清楚傳遞屈光白內障手術新科技是如何克服傳統術前驗光瓶頸,進一步提高視力矯正精準性及屈光可預測性,並減少患者術後殘餘散光的機率,呼應了台灣多數病患的心聲:「就是想擺脫眼鏡!」
關於愛爾康
愛爾康幫助人們看見精彩視界! 作為一家傳承七十餘年的眼科保健領域引領者,我們透過豐富的產品組合幫助大眾提高視覺品質,從而提升生活品質。愛爾康的手術用品和視力保健消費產品服務於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患者,這代表著全球2.6億患有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疾病和屈光不正的患者可以從我們的產品中獲益。愛爾康兩萬多名員工正致力於攜手廣大眼科保健專業人士進行相關項目合作,透過持續研發創新產品幫助大眾重獲精彩“視”界!
更多諮詢請造訪www.alc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