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ews 台北報導
頻繁接觸車輛空汙廢氣 機車族OL氣喘復發險致命
32歲的王小姐(化名)是名OL上班族,從小就有氣喘的病史,在學生時期常由父母陪同前往醫院定期回診,規律服藥,隨著年齡增長,症狀發作次數間隔也越來越長。成年後,氣喘症狀一度銷聲匿跡,自覺痊癒,直到出社會後,每天固定騎機車上班,頻繁接觸到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導致生活又開始出現咳嗽、胸悶、哮鳴等症狀,就連下班爬兩、三層樓梯回家,都氣喘吁吁,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和診斷後,判定為氣喘併嚴重發作。
雖然醫師開立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及吸入型類固醇,甚至吸入型類固醇的劑量為定義上的高劑量,但是症狀始終無法完全改善,必須要併用類固醇,才能稍微緩解症狀,但是在天氣變化時,常常就會發作。醫師判定她為嚴重氣喘,需要長期規律用藥,才能改善症狀,維持肺功能,減少急性發作。
在規律使用吸入性藥物,以及因應嗜酸性白血球較高所開立的口服類固醇後,症狀有所控制。此時王小姐服用幾次類固醇藥物後,因症狀稍有好轉,加上擔心增胖副作用而擅自停用口服類固醇藥物,而單純使用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以及類固醇。卻在一日上班路上,停車等待紅綠燈時,因一時喘不過氣,致呼吸困難而暈倒在地,被一旁民眾送院急診搶救後,幾乎要氣管插管的嚴重度下,透過相關氣喘治療才撿回一命。
經過此次經驗王小姐再也不敢輕忽回診與規律用藥的重要性,在定期回診並使用吸入型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醫生建議的針對嚴重氣喘的注射型單株抗體藥物治療,減少口服類固醇需求量後,氣喘相關症狀也逐漸好轉。
類固醇用藥迷思 恐致氣喘再次惡化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醫師表示,氣喘是一種兼具支氣管慢性發炎與氣道過度反應的疾病,臨床表現型態多元。一般可依據治療方式中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或口服類固醇的需求性,以及症狀影響患者生活的程度分為一般氣喘與嚴重型氣喘。一般氣喘與嚴重氣喘患者的初期治療,均以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與吸入性類固醇為主,但因嚴重氣喘症狀較為複雜且難控制,且症狀常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故傳統作法會再搭配口服類固醇,針對較為嚴重過敏,同時兼具特定表現型的病患,進行治療。
然而,多數氣喘患者對於類固醇用藥抱有成見,常因擔憂藥物可能帶來的水牛肩、月亮臉等副作用,而自行減少用量甚至停藥,事實上此時支氣管仍處於長期發炎狀態,會導致支氣管有較高機率進行氣道再塑型的變化。長期慢性發炎下,肺部功能持續緩慢下降,同時會失去對藥物的反應性,待再次嚴重發作時便已惡化至需送急診的程度,此時常需要拉高類固醇劑量,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相對於穩定治療患者類固醇劑量可以逐漸降階減少使用,自行降低劑量忽略臨床發炎的存在,實際得不償失。
嚴重氣喘臨床治療 注射型藥物成選擇之一
周百謙醫師進一步指出,氣喘臨床治療上可透過進階抽血得到的數值,將嚴重氣喘再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嗜酸性白血球數目增加引起,另一種則是免疫球蛋白E過多導致。過去病患可能會接受過敏原和免疫球蛋白E的檢測,但常忽略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數目的增加,導致嚴重氣喘類型區分不易。為了有效控制氣喘進展,建議可以提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建立基礎值,同時搭配定期的肺功能監測,測試肺功能下降幅度,以提早診斷是否有氣喘控制不佳,或嚴重氣喘的風險。周醫師指出,大部分患者如能正確、持續使用藥物,氣喘都能夠維持良好的控制率。但因應空氣汙染的惡化,以及部分病患的特殊表現型,目前還有注射型單株抗體藥物,可提供嚴重氣喘患者作為治療搭配選擇參考。
氣喘良好控制由平日做起
氣喘患者除應規律用藥、回診,平日生活也需盡量減少過敏原曝露,如配戴口罩,遠離塵蟎、動物毛屑、空氣污染、二手菸等;每逢季節更替,天氣變化時,也應特別注意。此外建議患者也可定期紀錄病情變化,了解各地空汙指標等資訊,做好自我評估與預防措施,就能降低嚴重氣喘發作機率,使症狀得到更良好的控制。